2014年3月17日

專業沒有捷徑

略讀了Norvig的文章 - 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 和Read的文章 - How to be a Programmer: A Short,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 Summary。 要成為專業,有兩個最主要的問題 一個專業者,需要具備什麼? 如何有效率地達成這個目的? 有個重點是幾乎所有大師都提到的:不要埋頭苦讀,會讀死。也就是不要以為只把出版的書當作學習對象與夥伴就夠了。學程式的人普遍很懶,不是懶惰,而是非常討厭浪費時間在沒效率的作法,尤其是那些問題明顯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 讀死書絕對不會比運用各式各樣途徑,無論是參加網路社群的討論、讀open...

2014年3月15日

google 搜尋技巧

以下搜尋功能也可用進階搜尋達成 一、搜尋語法 語法: allinanchor: 功能:不在內文或小標題中找,只找大標題有完全符合的項目範例:allinanchor:精神分裂 語法: site: 功能:在特定網域中搜尋範例:site:.tw 語法: "  " 功能:不切開關鍵詞的搜尋範例:"精神分裂" 語法: fy 功能:翻譯範例:fy mission 語法:  -inurl:(htm|html|php) intitle:”index...

2014年3月10日

簡單的模式

回想起來,生活總是在盲目與蠻幹中度過,只看得見事物當下的表面(甚至連表面都不願意看),缺乏縱深與多元的角度,也沒有探究;無感與無知互相增益放大,死寂的迴音揮之不去。 擺脫死寂的惡性循環,很可能就差這麼一個正向的刺激,就像《與改變共舞》中提到的第二序變化或是game of life的小擾動。 回顧歷史,可以讓我找到與經驗對話的對象,也才有可能找到更多切入的角度,單憑一己之力力量太弱,效率也太差。 瞭解事物的發展史會是一個不錯的切入,舉這幾天的例子,想學習資訊工程,不能只想著學寫程式,而是去想瞭解資訊工程的發展史,瞭解過去和現在人們在什麼資源條件下,用什麼方式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可以說是背景服務,不去主動挖掘就無從理解,而可能陷入遇到其實很基本的問題,卻無法有效率地解決的窘境。過程中過去念機械系,卻沒有這樣的視野非常可惜,一直在蠻幹。 吳文成老師這篇關於細胞自動機的介紹(不知道他看了哪些書才整理出這些資料),提到Langton與Wolframe各自如何從人工生命和非動力系統的角度看待game...

2013年8月25日

組織、生活、管理

0. 問題們 1 太多事情壓在身上不知道怎麼安排 2 每天都在開新的容器,丟了又開開了又丟 3 沒有主軸 1. 沒有方向 有哪些方向? 這些方向帶我去哪? 我怎麼走這些路?為什麼要走?多常走?走了多遠? 2.太多事情壓在身上 有哪些事? 哪些事有期限?哪些沒有? 哪些事是主要?哪些次要?如何評斷? 怎麼計畫這些事? 這些事要花多久時間完成? 需不需要找人一起完成?或是找什麼人協助會比較快? 完成這些事之前有哪些步驟?必備的道具? 3.每天都在開新的容器,丟了又開開了又丟 有哪些容器?這些容器的功能?怎麼用?多...

 

Copyright @ 2013 DIY Is Yummy.

Designed by Templateify & College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