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轉錄】使用廚餘桶常犯的錯誤

脫序達人 2010/04/20 在說明「使用廚餘堆肥桶常犯的錯誤」之前,先介紹一般廚餘堆肥桶的共同特徵與功能,以及使用廚餘菌種,再說明一般消費者在使用上述市售廚餘桶時,常發生的困擾,並說明發生的原因,提出改善之道,並將它整合成「使用廚餘堆肥桶的六大要領」,與大家分享。 一般廚餘堆肥桶的共同特徵與功能如下:1. 桶子底部有一個墊高的多孔塑膠隔板,此一隔板可避免廚餘浸泡在發酵過程中所流出來的廚餘發酵液中,同時具有濾網的功能防止廚餘落入廚餘發酵液中。 2. 底部有水龍頭,沉積於廚餘桶底部的廚餘發酵液,稀釋後可以做為灌溉花草蔬菜等的有機液肥。由於廚餘發酵液裡含有微生物及酵素,所以可以用來通排水口及馬桶,如此可改善家庭污水排入河川。...

2011年12月19日

【轉錄】因應氣候變遷 21種原生蔬菜報到

本報2011年12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根據亞洲蔬菜中心統計,全世界已知約有3萬多種植物,其中有3000多種被人類運用。本報日前報導,農試所最近提出新計畫,在3000多種可供利用的植物中,找出全球變遷下使命必達的小兵,讓台灣在今年APEC大會大放異彩。 農試所最近再針對氣候變遷7種情境,耐濕、耐鹽、耐熱、高營養、耐乾旱、耐陰與耐寒等,各選出3種原生蔬菜做對應,共21種,分別是莧菜、葉用黃麻、黃秋葵、角菜、明日葉、茼蒿、蕹菜(空心菜)、茭白筍、落葵、藤三七、葉用甘藷、紫蘇葉、馬齒莧、青葙、非洲芥藍、溝菜蕨、山蘇花、山芹...

2011年12月15日

【轉錄】李明璁 社會心理學--時間

老師說他最喜歡的是時間地圖第四章:非我族類的時間觀講到的是另一種看待時間的方式老師又說到他對於時間的體驗,他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談這個(註:把時間給時光:談談「慢潮」書裡沒說清楚的事◎李明璁 版上有)他原本有一隻swatch的手表只有秒針和時針,而這個錶讓他的步調改變了,他和人約會都約一個整點約在就算晚來有沒關係的地方 比方說:書店,唱片行 公園。不論另一個人什麼時候來,我們都可以做自己的事,不會無聊的地方。試驗了幾次,感覺還不錯。剛開始會很焦躁不安,覺得時間到了怎麼還不來,之後就慢慢習慣了,有了一種特別的感受。 來源:炎楓的...

2011年12月14日

【轉錄】meeting要有進度

我忘了我切確是怎麼說的,不過我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我這句話而不敢來找我 meeting。希望大家將這句話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它,我想我要表達的意思主要是要大家體會自己做自己讀書、研究進度的主人。跟我 meeting不是要擠出進度來給我看,而覺得有壓力。相反的,希望你們利用跟我 meeting的機會來督促自己的進度,將自己的進度做一個整理,然後將它 present 出來。"進度"這個東西可以被廣義解釋的。我相信如果大家都已經認真研究了一兩個禮拜,一定有東西可以跟我分享,而這個"東西"就是進度。比方說你覺得想了一個禮拜的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可能是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不知從何下手,也可能是你"感覺"...

2011年12月13日

原罪?

回應謝爾庭的部落格文章 深有同感最近也在想同樣的事因為戰敗了..不過也有不同的角度我想像consistency達成的時候:再也不玩剝削勞工的iphone再也不吃剝削農民的糧食再也不用污染環境的機械和化工製品如果我退化成猴子回到叢林,這一切不難人和猴子的區別或許就從有無罪惡感而來所以consistency的抉擇或許就是當人或當猴子的抉擇當個人,避不了罪惡和矛盾以往奉道德為最高標準,現在改信了信的正是這些矛盾,他們才是永恆不變的存在(好像伊甸園的故事..原罪?!)那是不是乾脆自我了斷最快?是,的確最有效率永遠不是共犯,一勞永逸,但是何苦我發現認清然後接受...

2011年12月12日

【筆記】.kmz import to google map

kmz是壓縮檔(內含座標等資訊和照片),把檔名改成zip就可以解壓縮 批次改檔名 (目標檔位於同一資料夾) 1.建立文字檔 2.rename *.kmz *.zip 3.存成.bat 4.執行 批次改檔名、移動 (目標檔位於不同資料夾) 1.打開Xnview 2.在目標資料夾中搜尋.jpg 3.執行操作 把kmz檔存到我的地圖 (上載kmz檔) 1.把kmz上傳到一個網路空間 2.複製檔案連結 3.貼到google map的搜尋框裡 4."儲存至.." 5.原kmz檔裡的照片會被街景圖取代 6.所以也要把照片上傳到網路空間 把kmz檔存到我的地圖...

2011年12月9日

【轉錄】這封信 我只想寫給你

當全世界都在跟大人爭吵要糖吃、互相吐口水 沒有人看見真正的問題,沒有人要給真正答案的時候 只有抗議,沒有建議,哪邊都永遠放錯重點的混戰之時 我只想寫封信給你,因為我發現沒有人跟你說話,而他們所爭吵的是你的世界 當我知道夢想家的兩億一千五百萬裡,服裝管理的工作費是1000/天,沒有安排住宿,還要扣稅,跳了一個月的舞蹈系學生,只能拿到一萬塊錢,我終於明白,累積在心裡這麼久的不舒服是甚麼?夢想家所引發的議題千絲萬縷,而我只想談跟你有關的部分,以及那些你的老師/老闆沒有告訴你的,還有你能做的事情。 跟你有關的事情是,請你記得,此時此刻,在台灣,藝術行政/文創產業沒有未來,如果有,那是可笑的。 在一場名為"藝術管理的未來"的講座中,台上一字排開的藝術行政界前輩,名掛執行長/總監/教授的人,他們給的答案是,成為一個藝術行政,在這個領域裡工作,你要有熱情,要奉獻,要付出,不要計較薪水,不要想回饋,然後,最好十項全能。你知道那代表甚麼嗎?當已經在體制核心,制訂遊戲規則的人用一句"我也在等體制改變"輕描淡寫的帶過一切其位之政,你知道那代表甚麼嗎?他們的意思是告訴你,藝術行政沒有未來。 實情的確如此,一個專業的劇場執行製作必須同時兼三個演出才能勉強支付生活所需。即便是一個預算上千萬的展節,仍然只願意花一份薪資請一個可以做兩人份工作的人,而他給的理由是:我很難告訴你甚麼不是你的工作。再正規的單位,都還會想用以時計薪的工讀費用,請一個具有大學學歷的專業人力來做行政庶務,然後兼現場活動跟機動支援。好一點的,已經有能力有經歷有位置,還保有熱情的,要繼續面對公家單位/政府組織/體制法規的阻礙。給了100塊的補助要求團隊做200塊的事情,只要開始接受補助,就要面對為了應付結案報告的超量生產。適合的展演場所不足,替代空間申請臨時展演執照難如登天,辦一個活動/演出,要照會幾個不互相溝通的平行單位,有一半的消耗是在行政流程的鬼打牆。意思是他既不給你錢,也不給方便。我可以再舉更多的例子,你知道我在說甚麼嗎?這就是你的未來。 而你的老師/老闆沒有告訴你的是,你的未來不關他的事 你的老師告訴你,文創產業是未來的趨勢,最夯的名詞,有更多文創相關科系會在五年內相繼成立(那個數字是300嗎?),多麼蓬勃發展阿。然而他忘了告訴你兩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這個島上的環境是否足以供給每年超過200個(以後還會更多,還不包括國外回來的)相關科系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跟創作環境,連他自己也不敢告訴你真實的答案。硬體場館的確一間一間蓋,也一間一間停工或者變成蚊子館,因為供過於求,你永遠不會有對的薪水跟對待,你不要,後面還有一堆人等。就算活動展節再多,經費預算再加碼,文化預算再提高,分到最後,都跟你的薪水/工作費無關。就像是產地果農一樣,市場裡的蘋果賣得再夯,都跟你無關。三五年之後,你們將像是生產過剩的香蕉跟橘子,秤斤論兩的賤價出賣。此刻已經是如此,而明天...

張力好大

在理想與現實間拉扯 在原則與妥協間拉扯 在小眾與大眾間拉扯 在大我與小我間拉扯 在約束與自由間拉扯 在嚴肅與縱樂間拉扯 在主動與被動間拉扯 在突破與保守...

2011年11月28日

be brave, be happy

打倒自己不容易,何況還要再站起來。 原以為抱著一個無懈可擊的理想就能不再懷疑,一勞永逸,永遠堅持原則。 怎麼知道其實放不下的東西很多,而且到頭來發現它們才是真正重要。 高處不勝寒,寒是先有了,高度卻不夠。 最後除了偏執,會留下什麼?能保護得了什麼? 打破鏡子,忘掉完美自我的虛像,事情決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簡化過的目標更明確,卻更脫離現實,活在矛盾衝突之中才是人生。 視線放平,然後變得...

2011年11月22日

【轉錄】太陽能蒸餾器

   設計師 Gabriele Diamanti 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家用式太陽能蒸餾器 利用太陽加熱海水或污水,每天可以蒸餾出5公升的可飲用水 為了避免很多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產品 都會發生最後產品心苦得做出來了,也運送到當地了 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不會使用的窘境 這個設計在操作上力求簡單、直覺 (下圖)使用者只要把水注入上方的小孔      (下圖)到了傍晚取出下方的集水盆,就可以得到乾淨的水          而且,為了容易大量生產 設計師將外型設計得很"單純"(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了,歹勢~) 目的是希望可以容易被當地的工匠們生產      (上圖)...

2011年11月6日

待查

WHOLE EARTH自然學校清水溝青苗上河圖千畦種子博物館純純, 王幸玲, 楊燕李游宗(布袋風力發電) 棄業日記素人之亂社區如何動起來?台灣蕃薯文化誌台灣農業史 "green power 解讀台灣綠色競爭力"藍色革命新富餘 最深刻的反叛是做自己 "天下2010環境教育專刊 我的未來就要綠"青年壯游台灣 RICH青年體驗網  五味屋工讀江振誠"台灣, 單車環島夢"319行腳舊光碟機做發電機單車宅配林學淵千里步道淘課太陽能種菜youtube EDU D-labamy simth和平團 peace...

2011年10月30日

城鄉

@font-face {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face { font-family: "MS 明朝"; }@font-face {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font-face { font-family: "Century"; }@font-face {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font-face { font-family: "@MS 明朝";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2011年10月29日

工程

人們的反省使工程發展得以轉向,從只關心產能、效能而漠視產生的環境問題,到解決環境問題反過來成為主要目標,這是很大的進步。 但我還是必須提醒自己以工程為解答的侷限性,解決環境問題是在收爛攤子,並非最終目的。若這些綠色、潔淨的科技普及後,仍是支持一個充斥浪費、無法分解的廢棄物、分配不均並且無法與其他生命共存共榮的文明,屆時產生的問題,就不是更新的工程技術所能解決...

2011年10月20日

DIY 小鑽床

Honki最近正在自己幹工具 曬板機、小鑽床都想自己來 昨天用畫了鑽孔機的概念圖 一般都是用齒輪+齒條 不知道我的連桿設計有什麼問題 用sketchup邊玩邊畫 沒想到sketchup的元件功能已經發展這麼多了 還有動畫可以做...

彎腰生活節音樂晚會

這個週末在這個彎腰生活節擺攤 昨天在完全沒有任何預期的情況下聽了三個團(兩個客家, 一個閩南語) 跟以往聽過任何一場的音樂會很不一樣 好像是吹著涼風在三合院裡聽音樂, 雖然其實身在台大 氣氛不嗨, 沒有太多激情熱血或是律動, 只有專注卻放鬆的當下 從沒這樣看過表演, 沒跟著節奏搖擺, 也不仔細推敲、解構 專注地聽, 地上有小強也不管 有幾個段落, 時間好像變慢甚至是凝結了 這首是整個晚會的最後一首歌, 當作壓軸真是完美 好厲害的歌, 聽不到特殊的和弦、技巧和節奏, 卻很吸引...

上下游擺攤@彎腰生活節 心得

小麥練習曲賣光光!而且詢問度很高~不知為何洋蔥司康這次就開張了,反而是南瓜核桃第一天還剩4包 不過大家都蠻喜歡DIY的概念,所以很快就被吸引住了不少人在問有沒有賣麵粉,他們想做麵包我聽雅喬說之後會賣,現在網站上也有,只是不知道大約何時也有一些人知道是DIY的時候說 “蛤..我以為是現成的餅乾耶..."還有人家裡沒烤箱無法烤麵包,這時我就端出南瓜麵,還蠻有效的, 哈哈果醋是有在喝的人才會買而且幾乎是一來連試都沒試就直接買買的人只有一個人是試喝之後買的,而且她是要送人的 要向沒有喝醋習慣的人推銷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和他們提到果醋的故事,大都很樂意也認真聽有些人聽完還說很感動咖啡的部份比較多人是問在哪種還有裡面是什麼但是有個人問了比較進階的問題說喝起來順不順,考倒我了..我不會喝咖啡...

2011年10月17日

【轉錄】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農村社造】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編按/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旭正理事長,長期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並關注農村議題,深知與瞭解台灣農村的處境困難重重,極待公私部門關注並行動。但究竟該如何行動、從何下手?關心台灣農業之人士都應謹慎細緻地加以面對,共同摸索出路。米之神基金會為Daycha創辦並且引入自然農業對於生態上合理的農耕方法。幫助農民降低外在依賴,重建農業社區。 本篇文章是曾旭正老師於2008年參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之心得,學會並感謝作者的同意刊登,讓所有關心農村的朋友一同分享。 圖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

2011年10月11日

2011/10/11 記

一天內接收太多資訊,腦筋很耗能 早上九點跟姜毓洲從北車搭火車往花蓮 沿路上聊了不少 聊到佔領華爾街 就講到凱因斯學派說為死水注入活水,也就是擴大內需,擴大開發公共建設 與古典經濟學派認為是消費信心不足,即使有錢,人們傾向儲蓄,所以連鎖效應不會產生 下午再跟欣榮約在墣石 討論花中報告的內容 應該獨尊合作性經濟,或是也預留一個位子給傅縣長的那種大肆開發 在本質上與表述上也許要分開去想 一個大致的順序是先講 有浪頭來了(東發),然後講浪頭前的人(吉拉卡樣),然後講浪打下來會把這些人衝到什麼地方去 最後講合作性經濟這...

2011年9月30日

【轉錄】「藝術介入」座談-文化政策、社區工作者與藝術政治的對話

inertia — 四, 11/26/2009 - 01:49 主持人:吳瑪悧 與談人:徐文瑞、張晴文、曾年有 整理/周得豪 近年來「藝術介入」這名詞已逐漸變成一種顯學,這主要是因為在2006年開始文建會開始推動「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補助計畫」的政策,到2008年改稱為「藝術介入公共空間補助計畫」。在這樣的計畫下,就形成推動藝術家必須要與社區合作來進行以公共空間環境改善為主的操作模式。而每一件計畫案一個提案單位最多可拿到五百萬,因此就吸引了非常多藝術家對「藝術介入」感到很有興趣,這幾年來因為政策關係造就了非常多種「藝術介入」的方式,所以產生了每個人對「藝術介入」有不同的解釋,而公部門對政策的期待又是什麼?當藝術介入公共空間就無法避免和社區與社群產生關係,而一般社區民眾參與計畫後他們的角度、觀點又是什麼?等等的疑問。所以藝術介入就會碰觸到三個面向:藝術、政策與社區。這三種面向從不同的位置和立場去思考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對於「介入」的看法也會不一樣。 三位與談人對藝術介入的表述 張晴文:藝術介入(現地製作1)的文化展演脈絡 現地製作這樣的概念在台灣大概僅有約15年左右歷史,而近10年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最早的開始有三個面向的關鍵角色:公部門、策展人與藝術家。在1994年時台北縣政府舉辦了「淡水河上的風起雲湧」展覽,是由策展人來審核藝術家的參與,在這次展覽中就有許多藝術家對應淡水河岸、水的紋理、台北縣的風土做為自己的創作養分。在當時90年代的時空環境中,裝置藝術是藝術家非常熱中且新鮮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所以在當時還是很著重在裝置藝術的表現手法、內涵上有很多的討論。接著94-95年吳中煒在台北策畫了「破爛藝術節」、「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以當時非常前衛的實驗短片、裝置藝術展、錄影藝術、同性戀行動藝術、小劇場、噪音表演等展演方式來進行2。這樣的展演方式也影響了之後許多策展人開始以針對某一區域、某一群體進入一個空間來作為展演的計畫,像是97年嘉義市的「嘉義大地、城市、交響-台灣裝置藝術展」邀請在地藝術家、在地民眾一起互動創作作品的展覽。之後還有非常著名的98年鹿港「歷史之心」展覽,此次參展的藝術家與當地社區民眾有著很大的認知與協調的差異,也造成許多後續的爭議,而成為當時藝壇的焦點話題,影響了之後類似展演操作上的反省與修正,像是2001年台北的「粉樂町」由民間的藝術集團來主辦,藉由策展人張元茜號召藝術家進入台北市東區的商業地段與當地商家或周邊場域互動產生一些作品的裝置3。這時候開始的展覽性質操作就已經和先前有了顯著的差異。2001年林宏璋與徐文瑞共同策畫「好地方:台中國際城市藝術節」、2002年林平策畫「林聽.森音」展覽等都是當時類似的展覽,而這時期的展覽也逐漸轉變為節慶化式的展覽形式,接著文建會也開始推動節慶式展覽活動的政策-「福爾摩沙藝術節」。到了2003年台北市文化局因為藝術村的計畫開始從寶藏巖擴散,之後間接導致了「台北城市行動」的發生,這是由文化局研究員蕭淑文所策畫,這樣的形式逐漸帶動以工作坊的方式-由藝術家帶領一群特定的族群以工作坊形式呈現結果。在2005年吳瑪悧在嘉義策畫了「日照嘉邑——北迴歸線夏至藝術節」,讓藝術介入社區的種子發芽,藉由藝術家與社區民眾互動而生的新類型藝術作品。因此從1994年到2005年間的展演變化,關注的方向已產生顯著的變化了。 曾年有:社區工作者對藝術介入政策操演的反思 從客委會成立開始,客家電視台與客家族群相關活動節慶也開始進行,因此在客家節慶上的藝術家角色開始出現,也開啟了尋找生活美學與勞動美學的研究過程(案例-「捆包客家,一種無聲的隱喻」)。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在民國84年文建會開始推動,在這之前難道沒有社造嗎?在此政策提出之後,「社區」就成了一種新的名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功能性,而常民日常生活與民俗習慣卻開始被稀釋與淡化,生活中的美學也漸漸消失了。(案例-「捆包客家,一種無聲的隱喻」)因為社區活動經常需要透過節慶來進行,在這之中的官方只想要透過節慶時的熱鬧氛圍,原本的節慶意義就成了一種工具與策略。社區就是人民生活的現場,所以要回到群體自己的思考上,而非隨著政策的方向來進行。以下是社區藝術與社造工作的幾個問題思考: 社區vs社造營造vs社區工作者 當各個社區的社區發展協會舉辦活動時,這些參加的人都會把自己定位為社區工作者,但是像有些專業人士是在為社區協助提案的人,也稱做為社區工作者。這兩種角色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遇到社區該往哪走的時候,彼此的關係想法就會有顯著的差異,所以社區總體營造經過多年來還是有非常多社區不懂甚麼叫做社區營造,多數都以為只要我們這社區向公部門提案,名稱前掛上「社區總體營造」它就是社造。所以這是需要更長時間的去檢驗與磨合,而非只是做做社區劇場,放放電影就好。 藝術工作者vs文化工作者vs社區工作者 藝術工作者在做創作時,普遍的特性都是偏向個人「內化的思考」,但是在進入社區或公共空間的時候,需要面對的是更大的群體更大的空間去溝通、互動的,因此產生了巨大的鴻溝曲折。 藝術介入社區vs藝術家介入社區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藝術家是帶著自己的作品到社區到處放置,或是藝術家到了社區和民眾互動後誘發出社區民眾的藝術天分或是對議題更深入的思考。 藝術介入社區vs藝術消費社區 任何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操作都是一種暴力,所以策展人與計畫主持人常會不自覺扮演著劊子手的角色。所以在這樣的參與結構上,大家都在消費著社區,差別只是在消費的過程中我們去挽救了多少、補償了多少、贖罪了多少。 藝術介入社區vs社區介入藝術 社區有沒有能力去介入藝術?以社區聽得懂的語言回過頭掌握藝術的脈絡與社區空間的議題與品質。 徐文瑞:以國外案例反思台灣藝術介入的策略 當藝術要變成社區營造中的一項節目時產生了認知上的落差。曾老師談到社區營造是當社區遇到了問題才需要被介入營造,那回過頭來思考,我們要怎麼去找到有問題的社區?從台灣的社區營造歷程來看,似乎一直在避重就輕。從台灣戰後發展到現在經歷過數個階段,其中開始工業化的階段可以發現農業經濟的蕭條,造成了所謂的經濟奇蹟與人口都市化;另個階段是現在所謂的產業外移的階段,因此在過去工業化過程中新興的社區都是位處於都市的邊緣或是次級城市內部的工業社區,所以基本上它們是被拋棄的。在現今社區營造的施作中可以發現,社造只照顧工業化第一期後農村遺留下產生人口外移、農業經濟蕭條的社區,這些社區通常都具備著遺留下的農業文化,而社造就像處理如何讓農業、農村復興的工作。但是另一種因為資本外移後被遺留下來的工業社區、都市邊緣社區、廢棄社區、閒置人口等,這些都是社區總體營造不會去關照的地方。 這背後甚至有些選票上的因素,農村遺留下來的人口有種選票上的固有性,於是政策上藉由這種點綴式的文化節慶方式介入,重新表面上的去活化傳統農業社區,但傳統農業社區就像個大帽子似的反而排除了那些分散式的農業聚落,例如嘉義大埔的農業聚落。而傳統農業鄉鎮在改造時,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在於經濟上的改造,只有在產業上的改造成功它的意義才會產生出來。這些遺留在傳統農村的人口其實都會對那些被遺忘的農村傳統有懷舊的想像,成為這些社區工作者或藝術介入傾向這方面,這種懷舊當然也是人的自然傾向,重點只是在於我們能為那些消逝的文化做些什麼事情。所以以下舉出三個國外案例,分別都會涉及到傳統農業社區與工業化後都市邊緣的社區議題,裡面牽涉到舉辦的單位是官方的或是其他機構的模式、是屬於游擊式的或是其他形式,介入的是屬於空間形式或是時間的形式?以下為案例介紹: 2006年利物浦雙年展4(Liverpool...

2011年9月28日

0928 綠地讀書會@城鄉所

小瑛: 需不需要在內部討論紀錄時順便整理,以便到時在誰來野餐的時候就比較快進入狀況? 結:先照個人喜好的紀錄方式。 比娜: 到國圖找到不少台灣的案例。土地在哪裡?有多少量? 為何要綠地?很多觀點。 北科大有人從CO2的角度去看,發現台北市不同區域的開發程度不同,影響到CO2的濃度。所以必須有多少樓地板,就要有多少面積做綠化?於是有了綠容積的概念。 也有人從熱島效應去看。降低樓高有助於降低氣溫。理想的高度是四層樓。有大面積的綠地可以降低局部區域的溫度1~5度。 綠覆率的概念。有些廣場有很大的開放空間,但是綠地的面積的比例只佔不到三成。 紀錄註:綠覆蓋有沒有考慮是何種生態系統? 也有從透水率來看。台北市有八成的面積是不透水的。 容受力的觀點。經濟的,設施的,社會的等等,例如就業、醫院的床位、垃圾量等等。大安區ㄧ平方公里有兩萬七千人。 台北市的人口是負成長,所以人均綠地面積增加?! 當綠地面積達兩成時,有九成的人會滿足。現在台北市綠地面積只佔百分之五。 台北市的面積只有272.8平方公里。全市的人口密度,ㄧ平方公里有九千多人。 其實在台北,住宅是供過於求,因為過度商品化。 容積率作為一個暫時性綠地的誘因去發展一個政策。其實對大同、萬華等等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沒什麼影響。應該要看到區域的差異性。或許未來提的綠綱領可以分區域去提。 彥如: 首爾的案例。為何是Forest...

關於永續城市的幾個謬誤:從花博說起

本文刊登於建築師雜誌2010年十月號 文 / 廖桂賢 無論在國內外,目前「永續城市」(或「生態城市」)的論述與作法儼然成為都市發展領域中的顯學,全球許多城市紛紛將「永續城市」字眼寫入其施政目標,例如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就宣稱以「永續台北生態城市」作為都市發展願景[i]。在全球環境持續惡化的威脅下,永續的觀念在城市發展議題中開始受到重視,值得欣慰。 然而,想要朝向永續城市努力是一回事,具體執行的工作卻又是另一回事: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往往無法跳脫傳統思維,仍然背離永續精神。畢竟,永續這個觀念對於工業革命後成長的世代而言是陌生的,也與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成長價值觀大相逕庭;甚至,其本身就是個複雜難解的習題。今天,各國在永續城市的實務操作上仍處於摸索階段;即便陸續有學者為永續城市下了觀念上定義,該怎麼做才能邁向永續城市,在我看來並沒有一個簡單方便的答案。因為,永續的本身是一個動態、抽象的觀念,更不是任何一個世代的人類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點直接丈量的,若宇宙中真有永恆不滅的神觀察著我們,唯有那神才知道人類是否永續。 永續相關詞彙的濫用 正因為永續城市的面貌是如此模糊,人們很容易不假思索就隨意使用永續等相關字眼,例如生態、環保等,還有台灣獨有的「愛地球」一詞;甚至為了達到政治或行銷目的,明知故犯地濫用這些詞彙,也就是「漂綠」的行為。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談永續城市已經好些年了,也不乏冠上永續相關字眼的政策和宣導活動,但實質內容卻跟永續沒有太大關係,充其量是新瓶裝舊酒──以永續相關新口號來包裝都市發展的傳統作為。即將於十一月開幕的...

 

Copyright @ 2013 DIY Is Yummy.

Designed by Templateify & College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