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再花多一點時間關心身邊的人 之 今天我是聖誕老公公

把姪女阿恬的水槍做出來了! 不知道明天她會有什麼反應:D 包裝之前忘了拍.. ...

2012年12月23日

深夜食堂

夜深了。 到深夜食堂享受老樣子的默契  每道菜 每個老樣子背後都有故事 看得胃裡餓呼呼心裡暖呼呼 「今晚來點什麼?」 「一杯燒酒和一份鱈魚子」「還是老樣子,五分熟嗎?」「嗯,麻煩你了」故事就是這麼...

2012年12月19日

家與認同感

都知道能不能穿拖鞋進到家裡 都知道室內拖鞋在哪 都知道廁所的燈在哪 都知道這麼晚了還沒熄燈是誰還沒睡 都知道什麼時候要去倒垃圾 都知道平時在哪張桌子吃飯 都知道廁所裡哪些書是誰在看的 都知道哪支牙刷...

高位知識與低位知識

昨天的會議老師提到的高位知識與低位知識的概念幫助我釐清了一些也曾思考過但模模糊糊的想法後來我和阿彬稍微聊了一下我們都覺得 低位知識在現代之所以當道源於其可明確複製而達普及的特性換句話說,即使不是當面、親自傳遞訊息產生的歧異仍低,因而效率高高位知識正好相反它的趣味不是在what, 而是在how傳遞訊息的媒介不只文字內容本身而可能是 藏在文字背後的寓意、象徵甚至語氣、動作等舉個例,有個日本人寫了一篇很有趣的論文標題是<<在日本十六種避免說「不」的方法>>日本人受的教育是:"正面回絕別人,是很不禮貌的" (日本特有的文化。也可以說正是outsider無法窺見的潛規則)必須抓住很細微的訊息,例如,說「是」之前停頓的一秒才有可能準確接住"誤解彼此的沉默語言往往會導致文化衝突,而將立意良好的行為歸咎於性格的瑕疵。例如,西方生意人經常斷言日本生意人不可信賴,認為他們是雙面人、不誠實、不值得信任,不履行會議桌上所做的承諾。另一方面,日本往往把這些指責解釋為西方人缺乏社會敏感性的證明:西方人不是太疏懶,就是無能解讀「是」、「不是」及沉默的意義與社會功能"...

有意識地練球

有意識地練球 有責任地撿球 一心想著發展更好的腳步 怎樣...

2012年12月17日

【轉錄】如果你想開始玩樂器

轉載自:the chosen 文/TK@披思苑                                                                                                                                                            最近恰好許多朋友都想要增進樂器技巧,忽然有感動想寫個文章給大家。                                                                              我假設各位都是懷著期許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我也盡所能地分享,期盼在各位心中擦出一些火花。                                                                              此刻掛念在你們心中的樂器或許不盡相同,可能是彈奏的,可能是敲擊的,可能是吹奏的,或許你現在是處於要放棄的階段,或許你正興致濃濃地準備要開始,或許你已經正在學,卻不斷遇到克服不了的瓶頸。或許你正玩得很順,那我也大大地恭喜你。                                                                              本文不談論關於「找老師上課」這種事情,純粹從心理素質和觀念切入,這或許可以讓想要自學樂器的人找出自己的方向,我大致從對一項樂器開始接觸到後來的進階功力做一些實務上的分享,如果你有同感,或是你尋求突破,那我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些新的想法和感受。 --                                                                              舞台。掌聲如雷。                                                                              男孩看見了母親專注的眼神。                                                                              他忍住了,沒有哭出來。                                                                              --                                                                              大部分,我們在剛開始接觸一項樂器的時候,要做的事情大多是基本的練習,這些事情大多無聊至極。                                                                              但是我覺得很多人誤解了學習樂器的曲線,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些不只是「學樂器」這件事情上才適用,而是大部分所有事情的「學習曲線」。                                                                              請注意,這條曲線,不是「等差級數」,而是「等比級數」。                                                                              它不是「均勻地」往上走,而是剛開始慢得不得了,到後來會整條線快速往上竄。                                                                                       基礎練習時間持續的長短,正主宰著你進到開始衝上去的階段何時到來。很多人樂器玩不好,就是因為把這些當成沉重的功課,因為沉重,也沒興趣做了。                                                                              有一句心底話想說。請容我直接一點:我覺得,如果你這麼不喜歡,那就別碰吧。                                                                              因為如果你沒有這麼多的熱情,那就應該把你的生命放在其他事情上會更好,你會活得更快樂。                                                                              這世界上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會什麼樂器,而且我覺得大家要有一種觀念:「不要認為女生就應該會什麼,男生就應該會什麼」,請記得,女生不一定要會長笛才可以「很有氣質」,男生不一定要會彈吉他才可以「活得很帥」,這些都和你們想像的完全無關,對我而言其實都是充滿疑點的邏輯思考。                                                                              陳述一個事實。                                                                              一個人一樣可以會樂器但是卻同時不受別人歡迎。                                                                                         記得,朋友們看你也是一樣。                                                                              這是你最剛開始的前提,如果沒有搞清楚,樂器就不用再玩下去。                                                                              --                                                                              「媽,從今以後,我自己學音樂。」                                                                              『我可以去借錢,只要幫你找到一個好老師。』                                                                              男孩思索了片刻。                                                                              「媽,你安心工作就是了,其他事情我會自己想辦法。」                                                                                --                                                                              一個我覺得蠻重要的提醒:不要想用樂器能力改變你覺得不滿意的自身條件或是人際狀態,如果你要面對的事情其實和樂器無關,就處理那件事情的原委,別總是逼自己扯上樂器,搞清楚你要面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仔細思考後的堅持,才是成熟的堅持。                                                                                  我們認為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人,大多是和「相處」這檔事有關,不要認為會了某項樂器你就可以怎樣怎樣,記得,這些是要當成你的「朋友圈」來經營的,樂器是你的朋友,你發現自己不喜歡,就放掉,別碰,你想要碰,就試著學習如何與它相處,有時候這點我們的確要花時間去了解或是開始喜歡上的,給你的樂器一點機會,也給你自己一些信心。                                                                              當你感覺自己無法持續的時候,記得重新問自己當初為什麼想要學會這項樂器。                                                                              是因為你想用另一種方式說話嗎?你想要創作?你想要表達自己的某些想法嗎?是你對音樂有什麼夢想嗎?                                                                              還是你覺得因為很多人會,所以你也要會?(如果是這樣,你會很痛苦)                                                                              只要感覺無助或是迷失的時候,就回頭看自己的初衷。思考後就勇敢作出選擇,並且為這個決定自行負責。                                                                                       學樂器應該無關父母,無關家族壓力,這是你的人生,記得,不要讓外人來安排你的喜好,你喜歡最重要。                                                                                --                                                                              那時男孩還小。他樸實的父親在他身上看見一個不平凡的夢想。他用盡了一切努力,終於找到了他可以信任的那位老師。                                                                              在他倒下去以前。                                                                              --                                                                              過完了漫長的基礎練習...

【轉錄】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

轉載自:曹孝櫟副教授 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 一,前言:    又到了碩士班、博士班入學,尋找指導教授的時間,我很喜歡和同學分享經驗,但似乎最有效率的作法,是把他寫下來,讓有興趣的同學參考。這篇文章是希望整理自己在研究道路上的一些體驗,絕不是什麼定律,也絕不適用於每一個人,只是分享一些經驗,給同學一些參考或是借鏡。 二,瞭解自己的需要和目的:    說到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應該打從有了繼續深造的念頭說起,為何要花兩年時間唸個碩士,花個3-5年唸個博士呢?是因為大家都唸,不唸很奇怪?還是想要有多點收入,以後升遷容易?還是真的想從研究生的訓練裡來提昇自己的能力。我覺得首先必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唸個學位帶給自己的又是什麼?如果期待碩士帶給你的是加薪,升遷,我想念碩士應該不是一個最有效率的投資。對我來說,研究生是一個訓練,訓練自己更有效率地使用知識與資料,更有效率,更有系統,更科學的發現與解決問題。這個訓練的結果或許會反應到未來工作的選擇,工作內容上,但我相信這只是這個訓練的結果而不應該是碩士班訓練的目的。這個訓練是辛苦的,絕不是把24個學分的課修完,論文一交就結束了。如果你踏入研究所抱持跟我一樣的態度,是來訓練自己使用知識,瞭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做為研究生的第一步,應該是讓自己隨時隨刻知道自己在研究生的訓練過程中該努力什麼,時時地警惕有無做到這樣的訓練。 三,找尋適合自己的研究環境:    決定了繼續深造這條路,接下來就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研究環境,現在爭取學校入學資格的方式與途徑很多,很多人都可以擁有數個選擇的機會。我想許多人面對的問題就是學校和指導教授的選擇,有人考慮延續大學的專題,繼續留在系上,有些人則選擇出去闖一闖,開拓自己的視野。我的看法是,環境影響一個人,如果說大學的環境會影響大學生的風格與氣質,那實驗室將影響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與態度。研究生與指導教授,實驗室伙伴的關係遠遠超過學校對研究生的影響,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我說,碩士班或博士班的訓練應該以指導教授和實驗室為選擇的主要考慮,所以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和實驗室是很重要的。在這裡我說”適合或不適合”,應該是從自己學習的個性,指導教授訓練的方式與專業能力,實驗室專長與研究重點,實驗室其他成員的程度與軟硬體設施幾個方面來考慮,在說明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之前,請容許我就個人的經驗來談談到底什麼才是選擇環境的主要考慮。 我覺得指導教授是重要的,因為他影響實驗室的風格和你之後兩年的訓練,實驗室同儕是重要的,因為人多半近朱者赤,環境帶給人的影響通常遠比自己帶給自己的影響來的大很多。指導教授的重要,並不全然取決與指導教授的專業能力,而是在學生與老師互動的關係上,適合自己的老師遠比能力強的老師來的有影響,所以並不見得到其他的學校,找其他的老師會比留在系上跟自己熟悉的老師來的有幫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任何環境之前,必須思考這個環境帶給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麼,什麼是這個環境所缺乏而你又希望在碩士班的訓練中得到的。舉個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當年選擇繼續留在系上讀碩士班,博士班,是因為我對系上的環境和老師十分熟悉,幾乎不用花任何時間在適應環境上,可以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做研究或訓練自己的其他能力,但我知道我缺乏國際觀的訓練,所以我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英文能力,爭取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我知道我缺乏大環境的衝擊與刺激,所以我利用研究之餘的時間到中研院,工研院工作,學習不同的工作方式,工作態度與專業技術。尋找一個好的環境是極為重要的,在已經選定的環境中,因應客觀環境訂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方式更是重要。所以我必須要說,找一位和自己學習方式,態度能配合的老師是重要的,如果你很清楚自己獨立慣了,希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不妨找一個可以讓你大顯身手的老師,如果你需要嚴格的訓練,那不妨找一個要求嚴格,已有一條明確道路的老師。所以很清楚的要找一個跟你能配合的老師,我想很多人都會建議,不妨在選擇老師之前,和老師談談,和實驗室的同學,學長談談,我想更重要的事情是搞清楚自己的研究態度和學習方式,才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 四,改變吸收知識的方法:    決定了繼續深造也找好了學校老師,接下來就是進行一連串的訓練,研究生的訓練因指導教授而異,因人而異,也因研究領域而有不同,在這裡只是試著列舉些個人經驗和大家分享。在大學時代,我幾乎是跟著老師跟著課本,一步一腳印地學習所謂的基本知識,到了碩士班,我吸收知識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幾乎沒有看完任何一本書或是論文(其實在大學時代我也沒有好好看完一本書),吸收知識的方式幾乎都是問題導向,遇到一個問題,思考一個問題,尋找跟這個問題有關的資料,閱讀和這個問題有關的章節,舉個例子來說,我不瞭解PC的開機程序,我想知道從我打開電腦電源直到Windows...

2012年12月16日

12/16 talk with 嘉成

【關於教、學—以社會創意行動方案為例】 只學會問,手指指著別人,不用負責任地問,讓被罵的人繼續皮 更有甚者 問了遠在天邊的問題(市區的狗屎問題),卻不解決近在眼前(自家門前的狗屎)的問題 問了問題,開始計畫、調查、討論,提出一套漂亮的解決方案,讓人汗顏地學 網路資訊這麼多,重點已經不在於教「原本不知道」的東西 而是教怎麼看到「原本沒看到」的東西 透過討論、互相激盪 學習怎麼「在不同人身上學習」。 【單車合做社】 到時候善後的一堆垃圾,會更耗費心力 現在做的事,總務處說:「不要擋到車道就好」,環院說:「謝謝你們幫環院打廣告,車棚弄壞了要...

2012年12月4日

【轉錄】單車文藝復興

來源:環境資訊協會 單車文藝復興 Bicycle Renaissance    文字大小  1  0 Share0      作者:周盟桂(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會長) 因應環境變革,價值觀一直在調整,邊緣的價值觀有可能在往後世代變為主流。單車在一開始是神奇的發明,再變成時尚玩物,後來變成普遍交通工具、被取代的、落後的交通工具。登山車出現以及百年環法賽再把單車推上火線,蹦!單車文藝復興運動開始。 如果真要定個起始點,我想,那應該是1992年在舊金山舉行的第一次「臨界量Critical...

 

Copyright @ 2013 DIY Is Yummy.

Designed by Templateify & College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