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第1337期封面)
商周的職場口吻和工作倫理至上的管理階層思維不大合我的胃口,但這個封面還是讓我在簡餐店內書架上眾多雜誌之中挑了商周雜誌。想必是我自認自己有這個症頭。
和一般聳動的研究一樣,用了許多數據與科學研究強化其說服力,例如美國因為注意力不足造成了幾百億財損之類的數據,或是搬出大腦科學探討海馬迴、可體松、壓力和記憶的互動如何造成注意力與智商降低的惡性循環,然後最後把一天到晚顯示資訊的便利google glass當成是注意力的殺手級應用之一。
不管這篇報導是否有另外的商業目的,也不管那些科學根據到底是不是危言聳聽。這個主題至少帶出了某種屬於現代因資訊爆炸而造成的越來越普及而且難以抵擋的文明病(而且可能是最文明的一種),讓我這類自覺似乎已病入膏肓的人有所警惕。
我自己歸納出文中的兩個要點:
- 一般人集中注意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短期內只有七個單位的容量。到底多久多少都不重要,重點是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要慎用。
- 越短暫且快速的分心(例如多工處理事件時),使得我們大量消耗認知資源,只能產生與該記憶產生弱連結,無法做有結構性,例如組織架構、次序安排、比較等深入的思考。
針對多工,商周這篇專題和一般主流職場攻略持反對意見,正是因為多工或造成注意力不足。這個我相信,看看上網的人(尤其是chrome使用者)的瀏覽器就知道了,一定是開了一堆分頁,因為要開新頁面(ctrl+t)或搜尋(ctrl+e)都太過於便利了,網站設計的原則又是使網誌易讀,因此會將簡化內容當作主要目標之一,如此一來,在閱讀大量資訊的目的達成之後隨即嘗到無法消化的苦果。任何閱讀應該都有一個目的是提升自我的廣度與深度,在任何資訊都能輕易快速地吸收的狀況下(也就是網站設計者希望的),深度無法提升。
若把閱讀的目的從單純的增廣見聞提升到理解力的提升,也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裏頭提到的,那麼針對瀏覽網頁做檢視閱讀與主題閱讀就顯得相當重要。我們必須在最快的時間內知道一個網頁值不值得瀏覽,以及這篇網頁和我有什麼關係?更具體一點,和我正在探究的什麼問題相關,以進行比較。把主題或是概念(甚至,自己)想成是一個容器,資訊是沙粒,閱讀做的其實是比較、過濾、篩選和分類。有沒有做這些事,差別就在於我們擁有的是一盤散沙和空空如也的容器,或是一個個滿滿的容器與越磨越強的識別力,這或許正是人類身為智慧生物的獨特之處。
這和後設認知、批判的距離、第二層思考有關,我們必須站在結構、組織的層次來看事情背後究竟有什麼驅力運作著,如此才可能在蘋果掉下來時閃過地心引力的概念。
再推廣閱讀的定義,所有事物都能讀,也就是文本的概念。烹飪、耕作、修車、音樂的過程,該怎麼讀。再搬出我的啟蒙書之一《如何閱讀一本書》裏提到的技藝,裏頭說到技藝的精進說到底其實就是養成某種習慣,讓一個個分開的步驟變成內化為身體自然反應的一部分。呼應商周這篇提到的連結,利用分心開啟的多工處理會產生弱連結的記憶,不會深化、內化,只有透過一再地反覆觀察、行動才有可能讓許多處理內化為自然的身體反應,例如在烹飪時同時有油的氣味、翻騰的滾水、還沒退冰的肉,切菜的時間等多種不同資訊同時襲來,還能從容地按先後次序行動。注意真正該注意的事,這才是多工的精隨。
快偏題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每當有一個事件、資訊迎面而來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有沒有能接到它的容器,為何有?當然,前提是也要知道自己為何要有那個容器,那通常會與自己的任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