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

高位知識與低位知識

昨天的會議
老師提到的高位知識與低位知識的概念
幫助我釐清了一些也曾思考過但模模糊糊的想法

後來我和阿彬稍微聊了一下
我們都覺得 低位知識在現代之所以當道
源於其可明確複製而達普及的特性
換句話說,即使不是當面、親自傳遞訊息
產生的歧異仍低,因而效率高

高位知識正好相反
它的趣味不是在what, 而是在how
傳遞訊息的媒介不只文字內容本身
而可能是 藏在文字背後的寓意、象徵甚至語氣、動作等

舉個例,有個日本人寫了一篇很有趣的論文
標題是<<在日本十六種避免說「不」的方法>>
日本人受的教育是:"正面回絕別人,是很不禮貌的"
(日本特有的文化。也可以說正是outsider無法窺見的潛規則)
必須抓住很細微的訊息,例如,說「是」之前停頓的一秒
才有可能準確接住

"誤解彼此的沉默語言往往會導致文化衝突,而將立意良好的行為歸咎於性格的瑕疵。例如,西方生意人經常斷言日本生意人不可信賴,認為他們是雙面人、不誠實、不值得信任,不履行會議桌上所做的承諾。另一方面,日本往往把這些指責解釋為西方人缺乏社會敏感性的證明:西方人不是太疏懶,就是無能解讀「是」、「不是」及沉默的意義與社會功能" — <<時間地圖>> p.222

這段話讓我想到顧老師第一封信裡的潛規則
就是那個被誤以為是加重語氣其實代表懸置的「」
週六那天文玲老師就這件事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
大意是降:
「顧老師覺得我應該會了解她,但是我為什麼要「應該很了解她」!」

各自的理所當然產生了衝突
從入境隨俗,you go your way,I'll go your way too來看
主場具備主場優勢,主從關係在一開始就被設定

但客隊就理應無發言權?

我那天略提到,
只有三梯次的交流,要達成一定程度的了解、信任的確不容易
遑論要熟悉沉默語言,那是經過長時間浸泡出來的

文玲老師說,她不認為浸泡的時間長短決定有無資格提供想法與協助
她認為,這些帶著外地觀點的學生們有不一樣的眼睛與他們的創意
在當地攪和攪和或許真的能和出什麼有趣的東西,也是美事一樁

蚓糞這概念有趣正是在於思考蚓糞到底是糞還是養分的過程
看見衝突、對立、不理解、不能接受,是蚓糞
看見彼此差異,思考什麼是貢獻、幫助、融入,
什麼是被幫助、接應,是養分
不曉得這群蚯蚓們怎麼想

我自己認為(誠惶誠恐地),以先前的情況看
外婆的家本身是否以高位知識傳遞訊息有待商榷
因為似乎仍需透過語言、文字傳達「這個地方是家」
若他們直接感覺到「這是別人家」
應該就會為他們造成主人的困擾「真的」感到不好意思
「讓主人麻煩很不禮貌」應該是所有人共通的高位知識
可惜的是,他們來訪時主人們都不在家,沒有機會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
因為接待他們的是主人的朋友
另外,主人們生活的痕跡,我稱為主人存在的影子
也是重要的細微訊息,可惜外婆的家也未留下太多
如此,迴避運用規範字眼的標語難以擺脫其仍是低位知識的事實

高位知識應該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傳達
讓來者「感覺到主人的存在」,我認為是營造一個「家」的方向之一
因為說到底,能建立關係的其實不是家(ex.家規),而是裡頭的人

Unknown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0 意見:

張貼留言

 

Copyright @ 2013 DIY Is Yummy.

Designed by Templateify & College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