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the chosen
文/TK@披思苑
最近恰好許多朋友都想要增進樂器技巧,
忽然有感動想寫個文章給大家。
我假設各位都是懷著期許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
我也盡所能地分享,期盼在各位心中擦出一些火花。
此刻掛念在你們心中的樂器或許不盡相同,
可能是彈奏的,可能是敲擊的,可能是吹奏的,
或許你現在是處於要放棄的階段,
或許你正興致濃濃地準備要開始,
或許你已經正在學,卻不斷遇到克服不了的瓶頸。
或許你正玩得很順,那我也大大地恭喜你。
本文不談論關於「找老師上課」這種事情,
純粹從心理素質和觀念切入,
這或許可以讓想要自學樂器的人找出自己的方向,
我大致從對一項樂器開始接觸到後來的進階功力做一些實務上的分享,
如果你有同感,或是你尋求突破,
那我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些新的想法和感受。
最近恰好許多朋友都想要增進樂器技巧,
忽然有感動想寫個文章給大家。
我假設各位都是懷著期許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
我也盡所能地分享,期盼在各位心中擦出一些火花。
此刻掛念在你們心中的樂器或許不盡相同,
可能是彈奏的,可能是敲擊的,可能是吹奏的,
或許你現在是處於要放棄的階段,
或許你正興致濃濃地準備要開始,
或許你已經正在學,卻不斷遇到克服不了的瓶頸。
或許你正玩得很順,那我也大大地恭喜你。
本文不談論關於「找老師上課」這種事情,
純粹從心理素質和觀念切入,
這或許可以讓想要自學樂器的人找出自己的方向,
我大致從對一項樂器開始接觸到後來的進階功力做一些實務上的分享,
如果你有同感,或是你尋求突破,
那我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些新的想法和感受。
--
舞台。掌聲如雷。
男孩看見了母親專注的眼神。
他忍住了,沒有哭出來。
--
大部分,我們在剛開始接觸一項樂器的時候,
要做的事情大多是基本的練習,這些事情大多無聊至極。
但是我覺得很多人誤解了學習樂器的曲線,
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些不只是「學樂器」這件事情上才適用,
而是大部分所有事情的「學習曲線」。
請注意,這條曲線,不是「等差級數」,而是「等比級數」。
它不是「均勻地」往上走,而是剛開始慢得不得了,
到後來會整條線快速往上竄。
基礎練習時間持續的長短,
正主宰著你進到開始衝上去的階段何時到來。
很多人樂器玩不好,就是因為把這些當成沉重的功課,
因為沉重,也沒興趣做了。
有一句心底話想說。請容我直接一點:
我覺得,如果你這麼不喜歡,那就別碰吧。
因為如果你沒有這麼多的熱情,
那就應該把你的生命放在其他事情上會更好,你會活得更快樂。
這世界上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會什麼樂器,
而且我覺得大家要有一種觀念:
「不要認為女生就應該會什麼,男生就應該會什麼」,
請記得,女生不一定要會長笛才可以「很有氣質」,
男生不一定要會彈吉他才可以「活得很帥」,
這些都和你們想像的完全無關,
對我而言其實都是充滿疑點的邏輯思考。
陳述一個事實。
一個人一樣可以會樂器但是卻同時不受別人歡迎。
記得,朋友們看你也是一樣。
這是你最剛開始的前提,如果沒有搞清楚,樂器就不用再玩下去。
--
「媽,從今以後,我自己學音樂。」
『我可以去借錢,只要幫你找到一個好老師。』
男孩思索了片刻。
「媽,你安心工作就是了,其他事情我會自己想辦法。」
--
一個我覺得蠻重要的提醒:
不要想用樂器能力改變你覺得不滿意的自身條件或是人際狀態,
如果你要面對的事情其實和樂器無關,
就處理那件事情的原委,別總是逼自己扯上樂器,
搞清楚你要面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仔細思考後的堅持,才是成熟的堅持。
我們認為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人,大多是和「相處」這檔事有關,
不要認為會了某項樂器你就可以怎樣怎樣,
記得,這些是要當成你的「朋友圈」來經營的,
樂器是你的朋友,你發現自己不喜歡,就放掉,別碰,
你想要碰,就試著學習如何與它相處,
有時候這點我們的確要花時間去了解或是開始喜歡上的,
給你的樂器一點機會,也給你自己一些信心。
當你感覺自己無法持續的時候,
記得重新問自己當初為什麼想要學會這項樂器。
是因為你想用另一種方式說話嗎?
你想要創作?你想要表達自己的某些想法嗎?
是你對音樂有什麼夢想嗎?
還是你覺得因為很多人會,所以你也要會?(如果是這樣,你會很痛苦)
只要感覺無助或是迷失的時候,就回頭看自己的初衷。
思考後就勇敢作出選擇,並且為這個決定自行負責。
學樂器應該無關父母,無關家族壓力,
這是你的人生,記得,不要讓外人來安排你的喜好,你喜歡最重要。
--
那時男孩還小。
他樸實的父親在他身上看見一個不平凡的夢想。
他用盡了一切努力,終於找到了他可以信任的那位老師。
在他倒下去以前。
--
過完了漫長的基礎練習 (可能有些人練得很勤,所以不會太「漫長」),
大部分的人會遇到「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困境,
其實,這段時間就是開始「充電」的時間。
充什麼「電」?
嗯,這是聽好音樂的最佳時機。
如果你周圍有這方面的強手,
可以開始詢問他要從聽哪些樂手或是作品開始增進功力,
大部分的人太小看「聽音樂」的重要性,
他們大多只買了譜或是印了譜,就準備回家拿出樂器拼鬥一場。
記得,「會這首歌」其實沒有太大的用處,頂多是表演一下,
更重要的,你更應該在意的,
是你對這項樂器的sense到底夠不夠。
即興功力是最現實的課題。
即興所演奏出的,就是這個樂手的靈魂。
真正的即興,背後應該不是恐懼,而是最真實的釋放。
請別說你沒有要玩得這麼進階,你又是只是想怎樣怎樣就好了,
如果你的目標設定太過簡易,你真的會停止成長,最後你會後悔,
而且想要再起步也走不起來了,所以最初,請把訂定的標準提高一點。
當你預備了150分,後來你沒考好,也有個70分,
如果你只預備了整整100分來,這邊扣,那邊打個折,
最後你的演出將會是一場極為隆重的悲劇。
--
「對不起喔,雨太大了,我想,我可能還是不去了。」
『喔好,沒關係。』男孩出乎意外精簡冷靜的語氣嚇到了她。
「對不起,請相信,其實我真的很想去。」
『嗯,我明白。我沒有責怪你的意思。』
這是第五通大致相同內容的電話,差別只在「每次對方的聲音都不一樣」。
而即將進來的第六通剛剛還顯示在插播狀態,後來先掛斷了。
從男孩人生的第一場比賽以來,
每次比賽當天,朋友中總是會有另外一個更誘人、有趣的活動在進行,
瓜分掉了本來受邀的朋友,
而大部分的人都會回應那場熱鬧的盛宴,而不是這份請帖。
長久以來,這樣的巧合就一直像是有計畫般精準地上演。
事情還沒結束。
接著,比賽當天一定是大雨滂沱,
然後,一通通真誠道歉的電話開始打進來。
褪去了高中的青澀,這還是如出一轍的戲碼,尾隨著他。
在舞台上,男孩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失望中的冷靜後,
堅強起來,專心,閉上了眼睛度過。
男孩背著那把平凡的木吉他,
是他那位獨自扛起家計,對音樂一竅不通的母親,
高中那一年送給他的生日禮物。
男孩獨自一人走進了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會場,
他沒有強大的家世背景,沒有人認識他。
六年了。不變的還是那場大雨。
年復一年,朋友的盛宴只有越來越誘人,雨勢只有越來越誇張。
--
開始聽音樂了,但是如果你經常拿著樂器發現自己不知道要玩什麼,
那我的猜測是:「有可能你的音樂聽得太少。」
以我自己為例,我平時扣除念書和上課時間,
生活中大概有至少八成的時間在聽音樂,
我覺得這對一個在玩樂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而且我建議除了聽得多元,更可以對其中有興趣的部分做進一步的了解。
由於我一直是一張一張正版CD買回家聽的 (現在還是一樣),
所以專輯的概念都會非常清楚,
有些裡面還會有樂手或是其他記錄的介紹,
沒事我會拿出來看一看,這也是為什麼我蠻習慣使用CD的,
如果你是已經不聽CD的人 (大多數的人都已經不聽了吧),
在處理MP3檔案的時候,或許也可以有自己的閱聽評選進行模式。
只要你習慣就好,但是記得,
如果不常聽音樂,你的樂器能力就容易停止進步。
千萬別小看聽音樂這檔事,它是最基本的訓練。
--
雷雨大到幾乎變成可將人迅速吞吃的怪物。
電話亭,四面的玻璃起滿了霧。
電話機上的小螢幕已開始閃爍,金額不足,通話即將直接中斷。
「請問你有任何音樂檢定的憑證嗎?」
『什麼時候音樂變成一張紙和對所有人統一的標準來界定能力呢?』
他嚥了一下口水。
「這麼說表示你沒有囉?」
『呃,音樂檢定的憑證對這裡這麼重要喔?』
「對啊,學音樂的人不都該把這種考試當成音樂之路上的重要目標嗎?」
『我以為音樂最王牌的憑證是「心靈」。』
--
現在我們來談當你進入另一種更深入的困境:
「發現自己已經一段時間停止進步」。
這是一種瓶頸,有時候,其實我覺得反而不是要再找什麼東西練的問題。
有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場有趣的旅行,或是一場精采的閱讀。
我這麼說或許各位很難理解,但是這正是讓動力重新回來的方式。
很多人認為自己想把「舞」編好,所以跑去「學舞」,
很多人認為自己想把「曲」編好,所以跑去「學樂理」,
這些都沒錯,但其實,這些都只是「作」(方法),不是「創」(心靈),
而音樂的路上,你會需要很多的感動和想法。
我們經常只著重方法,而對這些方法又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這或許和我們自幼開始的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
其實對我而言,要把音樂做好,
我可能會去旅行,看電影,或是看書 (大部分都是無關音樂的),
我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做。
我們被教育得覺得自己少什麼就去補什麼,
但是我的觀念是,有時候你要的答案可能就在你的問題中。
檢視你自己的生活吧,或許你要解決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其他事情。
--
搬琴工人們搬走了男孩最心愛的鋼琴,
這是為了換一些錢貼補家用的最後手段。
那年男孩還在念國小。
母親坐在門口哭。
他低下身去擁抱她。
「媽,不要哭,以後我溜進樂器行彈就好了。」
『你不懂,你沒有錢,他們會趕你走的。』
「我會用盡任何辦法,只要可以彈到鋼琴。」
母親看著男孩,右手緊握著那幾張皺巴巴的鈔票。
--
最後小談一下,我推薦的學習步驟:
「電吉他或貝斯一定要在接觸木吉他之後才碰,會比較理想」,
別小看這個心得,這是我經過觀察和多數有效樣本實作後的可靠經驗,
若是你正在考慮學的樂器在那三個裡面,請參考我的建議,
這在我心中是最理想,最具果效的順序。
在文章結束前,
我想推薦自己比較有在接觸領域的樂手或是與他們相關的作品,
我大多選比較主流的,各位也比較好找到他們的音樂。
這些是我覺得剛開始入門接觸會比較適合的。
先提醒一下,這些是「蒐集你的聆聽經驗」,
不要想成要「製造一個和他們一模一樣的演奏」,
這幾個小提醒希望會對各位有幫助。
Piano:Kevin Kern, Bill Evans
Keyboard:Brian McKnight,
Acoustic Guitar:Joe Pass, Eric Clapton
Electronic Guitar:Wes Montgomery, Joe Satriani
其他領域的樂手也歡迎有心得的朋友們推薦,
最後,願各位都享受玩樂器的樂趣。
期盼有一天,你們也能感受到這位朋友的真善美。
--
舞台。掌聲如雷。
全體觀眾站了起來。
這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景象和結果。
男孩彷彿在最後排看見了他的老師,他是全世界最頂尖最厲害的樂手,
他創造了這世界的所有音符,所有曲風,更是所有傑出樂手的幕後恩師,
他大多時候都不輕易露面,都是他的學生在表演。
「恭喜你。」
老師微笑中的唇語似乎這麼說著,他的神情依舊是如此地溫柔和善。
男孩看見了母親在觀眾席後方專注的眼神。
他忍住了,沒有哭出來。
「爸爸看了你的每一場表演,不論雨多大,他都有來。」
他想起媽媽說的話。
那時,他終於明白了一些事情。
那是他的爸爸曾經告訴他的。
舞台。掌聲如雷。
男孩看見了母親專注的眼神。
他忍住了,沒有哭出來。
--
大部分,我們在剛開始接觸一項樂器的時候,
要做的事情大多是基本的練習,這些事情大多無聊至極。
但是我覺得很多人誤解了學習樂器的曲線,
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些不只是「學樂器」這件事情上才適用,
而是大部分所有事情的「學習曲線」。
請注意,這條曲線,不是「等差級數」,而是「等比級數」。
它不是「均勻地」往上走,而是剛開始慢得不得了,
到後來會整條線快速往上竄。
基礎練習時間持續的長短,
正主宰著你進到開始衝上去的階段何時到來。
很多人樂器玩不好,就是因為把這些當成沉重的功課,
因為沉重,也沒興趣做了。
有一句心底話想說。請容我直接一點:
我覺得,如果你這麼不喜歡,那就別碰吧。
因為如果你沒有這麼多的熱情,
那就應該把你的生命放在其他事情上會更好,你會活得更快樂。
這世界上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會什麼樂器,
而且我覺得大家要有一種觀念:
「不要認為女生就應該會什麼,男生就應該會什麼」,
請記得,女生不一定要會長笛才可以「很有氣質」,
男生不一定要會彈吉他才可以「活得很帥」,
這些都和你們想像的完全無關,
對我而言其實都是充滿疑點的邏輯思考。
陳述一個事實。
一個人一樣可以會樂器但是卻同時不受別人歡迎。
記得,朋友們看你也是一樣。
這是你最剛開始的前提,如果沒有搞清楚,樂器就不用再玩下去。
--
「媽,從今以後,我自己學音樂。」
『我可以去借錢,只要幫你找到一個好老師。』
男孩思索了片刻。
「媽,你安心工作就是了,其他事情我會自己想辦法。」
--
一個我覺得蠻重要的提醒:
不要想用樂器能力改變你覺得不滿意的自身條件或是人際狀態,
如果你要面對的事情其實和樂器無關,
就處理那件事情的原委,別總是逼自己扯上樂器,
搞清楚你要面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仔細思考後的堅持,才是成熟的堅持。
我們認為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人,大多是和「相處」這檔事有關,
不要認為會了某項樂器你就可以怎樣怎樣,
記得,這些是要當成你的「朋友圈」來經營的,
樂器是你的朋友,你發現自己不喜歡,就放掉,別碰,
你想要碰,就試著學習如何與它相處,
有時候這點我們的確要花時間去了解或是開始喜歡上的,
給你的樂器一點機會,也給你自己一些信心。
當你感覺自己無法持續的時候,
記得重新問自己當初為什麼想要學會這項樂器。
是因為你想用另一種方式說話嗎?
你想要創作?你想要表達自己的某些想法嗎?
是你對音樂有什麼夢想嗎?
還是你覺得因為很多人會,所以你也要會?(如果是這樣,你會很痛苦)
只要感覺無助或是迷失的時候,就回頭看自己的初衷。
思考後就勇敢作出選擇,並且為這個決定自行負責。
學樂器應該無關父母,無關家族壓力,
這是你的人生,記得,不要讓外人來安排你的喜好,你喜歡最重要。
--
那時男孩還小。
他樸實的父親在他身上看見一個不平凡的夢想。
他用盡了一切努力,終於找到了他可以信任的那位老師。
在他倒下去以前。
--
過完了漫長的基礎練習 (可能有些人練得很勤,所以不會太「漫長」),
大部分的人會遇到「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困境,
其實,這段時間就是開始「充電」的時間。
充什麼「電」?
嗯,這是聽好音樂的最佳時機。
如果你周圍有這方面的強手,
可以開始詢問他要從聽哪些樂手或是作品開始增進功力,
大部分的人太小看「聽音樂」的重要性,
他們大多只買了譜或是印了譜,就準備回家拿出樂器拼鬥一場。
記得,「會這首歌」其實沒有太大的用處,頂多是表演一下,
更重要的,你更應該在意的,
是你對這項樂器的sense到底夠不夠。
即興功力是最現實的課題。
即興所演奏出的,就是這個樂手的靈魂。
真正的即興,背後應該不是恐懼,而是最真實的釋放。
請別說你沒有要玩得這麼進階,你又是只是想怎樣怎樣就好了,
如果你的目標設定太過簡易,你真的會停止成長,最後你會後悔,
而且想要再起步也走不起來了,所以最初,請把訂定的標準提高一點。
當你預備了150分,後來你沒考好,也有個70分,
如果你只預備了整整100分來,這邊扣,那邊打個折,
最後你的演出將會是一場極為隆重的悲劇。
--
「對不起喔,雨太大了,我想,我可能還是不去了。」
『喔好,沒關係。』男孩出乎意外精簡冷靜的語氣嚇到了她。
「對不起,請相信,其實我真的很想去。」
『嗯,我明白。我沒有責怪你的意思。』
這是第五通大致相同內容的電話,差別只在「每次對方的聲音都不一樣」。
而即將進來的第六通剛剛還顯示在插播狀態,後來先掛斷了。
從男孩人生的第一場比賽以來,
每次比賽當天,朋友中總是會有另外一個更誘人、有趣的活動在進行,
瓜分掉了本來受邀的朋友,
而大部分的人都會回應那場熱鬧的盛宴,而不是這份請帖。
長久以來,這樣的巧合就一直像是有計畫般精準地上演。
事情還沒結束。
接著,比賽當天一定是大雨滂沱,
然後,一通通真誠道歉的電話開始打進來。
褪去了高中的青澀,這還是如出一轍的戲碼,尾隨著他。
在舞台上,男孩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失望中的冷靜後,
堅強起來,專心,閉上了眼睛度過。
男孩背著那把平凡的木吉他,
是他那位獨自扛起家計,對音樂一竅不通的母親,
高中那一年送給他的生日禮物。
男孩獨自一人走進了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會場,
他沒有強大的家世背景,沒有人認識他。
六年了。不變的還是那場大雨。
年復一年,朋友的盛宴只有越來越誘人,雨勢只有越來越誇張。
--
開始聽音樂了,但是如果你經常拿著樂器發現自己不知道要玩什麼,
那我的猜測是:「有可能你的音樂聽得太少。」
以我自己為例,我平時扣除念書和上課時間,
生活中大概有至少八成的時間在聽音樂,
我覺得這對一個在玩樂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而且我建議除了聽得多元,更可以對其中有興趣的部分做進一步的了解。
由於我一直是一張一張正版CD買回家聽的 (現在還是一樣),
所以專輯的概念都會非常清楚,
有些裡面還會有樂手或是其他記錄的介紹,
沒事我會拿出來看一看,這也是為什麼我蠻習慣使用CD的,
如果你是已經不聽CD的人 (大多數的人都已經不聽了吧),
在處理MP3檔案的時候,或許也可以有自己的閱聽評選進行模式。
只要你習慣就好,但是記得,
如果不常聽音樂,你的樂器能力就容易停止進步。
千萬別小看聽音樂這檔事,它是最基本的訓練。
--
雷雨大到幾乎變成可將人迅速吞吃的怪物。
電話亭,四面的玻璃起滿了霧。
電話機上的小螢幕已開始閃爍,金額不足,通話即將直接中斷。
「請問你有任何音樂檢定的憑證嗎?」
『什麼時候音樂變成一張紙和對所有人統一的標準來界定能力呢?』
他嚥了一下口水。
「這麼說表示你沒有囉?」
『呃,音樂檢定的憑證對這裡這麼重要喔?』
「對啊,學音樂的人不都該把這種考試當成音樂之路上的重要目標嗎?」
『我以為音樂最王牌的憑證是「心靈」。』
--
現在我們來談當你進入另一種更深入的困境:
「發現自己已經一段時間停止進步」。
這是一種瓶頸,有時候,其實我覺得反而不是要再找什麼東西練的問題。
有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場有趣的旅行,或是一場精采的閱讀。
我這麼說或許各位很難理解,但是這正是讓動力重新回來的方式。
很多人認為自己想把「舞」編好,所以跑去「學舞」,
很多人認為自己想把「曲」編好,所以跑去「學樂理」,
這些都沒錯,但其實,這些都只是「作」(方法),不是「創」(心靈),
而音樂的路上,你會需要很多的感動和想法。
我們經常只著重方法,而對這些方法又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這或許和我們自幼開始的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
其實對我而言,要把音樂做好,
我可能會去旅行,看電影,或是看書 (大部分都是無關音樂的),
我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做。
我們被教育得覺得自己少什麼就去補什麼,
但是我的觀念是,有時候你要的答案可能就在你的問題中。
檢視你自己的生活吧,或許你要解決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其他事情。
--
搬琴工人們搬走了男孩最心愛的鋼琴,
這是為了換一些錢貼補家用的最後手段。
那年男孩還在念國小。
母親坐在門口哭。
他低下身去擁抱她。
「媽,不要哭,以後我溜進樂器行彈就好了。」
『你不懂,你沒有錢,他們會趕你走的。』
「我會用盡任何辦法,只要可以彈到鋼琴。」
母親看著男孩,右手緊握著那幾張皺巴巴的鈔票。
--
最後小談一下,我推薦的學習步驟:
「電吉他或貝斯一定要在接觸木吉他之後才碰,會比較理想」,
別小看這個心得,這是我經過觀察和多數有效樣本實作後的可靠經驗,
若是你正在考慮學的樂器在那三個裡面,請參考我的建議,
這在我心中是最理想,最具果效的順序。
在文章結束前,
我想推薦自己比較有在接觸領域的樂手或是與他們相關的作品,
我大多選比較主流的,各位也比較好找到他們的音樂。
這些是我覺得剛開始入門接觸會比較適合的。
先提醒一下,這些是「蒐集你的聆聽經驗」,
不要想成要「製造一個和他們一模一樣的演奏」,
這幾個小提醒希望會對各位有幫助。
Piano:Kevin Kern, Bill Evans
Keyboard:Brian McKnight,
Acoustic Guitar:Joe Pass, Eric Clapton
Electronic Guitar:Wes Montgomery, Joe Satriani
其他領域的樂手也歡迎有心得的朋友們推薦,
最後,願各位都享受玩樂器的樂趣。
期盼有一天,你們也能感受到這位朋友的真善美。
--
舞台。掌聲如雷。
全體觀眾站了起來。
這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景象和結果。
男孩彷彿在最後排看見了他的老師,他是全世界最頂尖最厲害的樂手,
他創造了這世界的所有音符,所有曲風,更是所有傑出樂手的幕後恩師,
他大多時候都不輕易露面,都是他的學生在表演。
「恭喜你。」
老師微笑中的唇語似乎這麼說著,他的神情依舊是如此地溫柔和善。
男孩看見了母親在觀眾席後方專注的眼神。
他忍住了,沒有哭出來。
「爸爸看了你的每一場表演,不論雨多大,他都有來。」
他想起媽媽說的話。
那時,他終於明白了一些事情。
那是他的爸爸曾經告訴他的。
他說他愛他。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