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0日

城鄉


我算有幸,是還能體驗台灣傳統農家生活的都市人。村生活是生命經驗中的一部份,我至少能在現代社會消費導向、全力開發的洪流之中仍找到一小塊浮木讓自己免於被噬。看到農村與野生、自然的價,我不以都市的整潔、便利、繁榮來鞭策傳統農業社會向進步看齊,因為我認為兩者是平行進展而非誰進展成誰,各自有各自該保有的價;它們之間也沒有附庸關係,農村不是為都市生糧食的基地,都市也非為農村生附加價的加工區,重要的是兩者間的互動、影響,以及如何找到保護自然與文明過度開發的平衡,例如增進城連結的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提高都市糧食生率的都市園圃這些行動。

2011年10月29日

工程

人們的反省使工程發展得以轉向,從只關心產能、效能而漠視產生的環境問題,到解決環境問題反過來成為主要目標,這是很大的進步。

但我還是必須提醒自己以工程為解答的侷限性,解決環境問題是在收爛攤子,並非最終目的。若這些綠色、潔淨的科技普及後,仍是支持一個充斥浪費、無法分解的廢棄物、分配不均並且無法與其他生命共存共榮的文明,屆時產生的問題,就不是更新的工程技術所能解決的了。

2011年10月20日

DIY 小鑽床

Honki最近正在自己幹工具
曬板機、小鑽床都想自己來
昨天用畫了鑽孔機的概念圖
一般都是用齒輪+齒條
不知道我的連桿設計有什麼問題























用sketchup邊玩邊畫
沒想到sketchup的元件功能已經發展這麼多了
還有動畫可以做..

彎腰生活節音樂晚會

這個週末在這個彎腰生活節擺攤
昨天在完全沒有任何預期的情況下聽了三個團(兩個客家, 一個閩南語)
跟以往聽過任何一場的音樂會很不一樣
好像是吹著涼風在三合院裡聽音樂, 雖然其實身在台大
氣氛不嗨, 沒有太多激情熱血或是律動, 只有專注卻放鬆的當下
從沒這樣看過表演, 沒跟著節奏搖擺, 也不仔細推敲、解構
專注地聽, 地上有小強也不管
有幾個段落, 時間好像變慢甚至是凝結了

這首是整個晚會的最後一首歌, 當作壓軸真是完美
好厲害的歌, 聽不到特殊的和弦、技巧和節奏, 卻很吸引人

上下游擺攤@彎腰生活節 心得

小麥練習曲賣光光!而且詢問度很高~
不知為何洋蔥司康這次就開張了,反而是南瓜核桃第一天還剩4包
不過大家都蠻喜歡DIY的概念,所以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不少人在問有沒有賣麵粉,他們想做麵包
我聽雅喬說之後會賣,現在網站上也有,只是不知道大約何時
也有一些人知道是DIY的時候說 “蛤..我以為是現成的餅乾耶..."
還有人家裡沒烤箱無法烤麵包,這時我就端出南瓜麵,還蠻有效的,
哈哈

果醋是有在喝的人才會買
而且幾乎是一來連試都沒試就直接買
買的人只有一個人是試喝之後買的,而且她是要送人的
要向沒有喝醋習慣的人推銷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和他們提到果醋的故事,大都很樂意也認真聽
有些人聽完還說很感動

咖啡的部份比較多人是問在哪種還有裡面是什麼
但是有個人問了比較進階的問題說喝起來順不順,考倒我了..我不會喝咖啡
然後好像比較少人聽過豆一昌,大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
所以也賣到剩兩包!但是禮袋就乏人問津,大都是問了問裡頭的數量就沒下文

紅茶非常火!沒辦法,太有名了
第二天只剩一罐綠茶的時候,還是有人來問 "喔,日月老茶敞,還有紅茶嗎?"
來買的人幾乎都聽過日月老茶廠

大多數的人看到玫瑰花瓣都直接跳過,說明了是無毒的玫瑰花還是提不起興趣
可能也是有喝花茶的人才會注意,不過有一個女生說有在喝花茶但還是沒買
最後賣出去的那包是一個說要回去試試看的人買回去

蜂蜜幾罐擺在那,產品說明很小
大部分的人在介紹之前都不知道那是什麼
不過不少人被特別的荔枝蜜吸引到,荔枝蜜最後賣光光!


幾個小觀察;

1. 三種族群比較會停下來看,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學生、主婦(當中不乏有sense的主婦,有來自於主婦聯盟的資訊)、家庭。其中主婦大都是直接看產品,學生則對上下游網站的概念會有興趣。有些人稱許網站的概念。

其中有一個人是從事相關產業,他在意的是,除了傳播新聞和賣產品之外,網站是否提供讀者或消費者能更快直接連絡產地的資訊,對生產者會是個幫助,而這個平台建立的網絡會更有力。這題有點難答,因為牽涉到廣告和新聞特性重疊的模糊地帶。
 

2.比一半多一點的人聽過上下游新聞平台。
其中有一半是在facebook看過上下游的新聞但沒有上網站看,另一半的多數不懂平台運作的機制,單純支持&閱讀,我說歡迎加入寫手的行列,大多數的人會退個兩步說 "啊..不知道要寫什麼"。

3.相本對於解說是個很好的工具,有些人甚至會主動拿起來翻。

4.在秀叡、雅喬、文豪、慧仙和小丸身上學到很多。秀叡和文豪會對顧客用娓娓道來的口氣介紹產品背後的故事,雅喬、小丸屬於開朗活潑型,很快就和人尬鬥陣,進入閒話家常模式。慧仙是面面俱到,把概念說明清楚的同時又不失熱情。我還有一段路要走..
 

2011年10月17日

【轉錄】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農村社造】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編按/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旭正理事長,長期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並關注農村議題,深知與瞭解台灣農村的處境困難重重,極待公私部門關注並行動。但究竟該如何行動、從何下手?關心台灣農業之人士都應謹慎細緻地加以面對,共同摸索出路。米之神基金會為Daycha創辦並且引入自然農業對於生態上合理的農耕方法。幫助農民降低外在依賴,重建農業社區。 本篇文章是曾旭正老師於2008年參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之心得,學會並感謝作者的同意刊登,讓所有關心農村的朋友一同分享。

圖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曾旭正
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在農村地帶從事社區營造,隨著關懷的議題愈廣愈深,必然要面對農村的農業問題。在南部,社區營造團體、社區大學以及農民團體近年來有更密切的互動,大家面對農村人口老化問題,心裡面最關切的始終是農業該往那裡去?年輕人要靠何種產業才可能返鄉或留住?基於這樣的關懷,2008年八月一群朋友就組團前往泰國參訪米之神基金會。


該基金會的負責人戴查(Daycha)先生,是一個傳奇人物。60歲左右,瘦長身材,客氣親切但不熱情,說話平順安靜,少有激昂之時。祖父為華人,從事種米販米而致富,極盛時擁有土地多達三千甲。戴先生在年輕時曾進入寺院短期出家,這是泰國人的傳統,兼有教育的功能。在出家期間,他深入思考家庭的歷史經驗,體會到祖父因農民而致富,他應該設法回饋農民。因此,離開寺院後,他開始思考農民的處境,深覺綠色革命之後的農業發展大有問題。他開始摸索實踐之道,從個人到家庭以至農民處境的思索,他嘗試非化學農業;從農民處境到綠色革命的錯失,他建立基金會,努力建構新的技術幫助農民。

從網路上可以找到若干米之神基金會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我想由另一個角度提供我對此次經驗的觀察,也引伸為大家共同的參考。此行讓我思考最多的是:戴查先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進而如何行動?基金會的種種作為給我們什麼啟示?佛家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我們眾生看重的總是紛雜的表象,為這些表象而喜怒哀樂,心浮不定;但看透世事表象的菩薩則注意到凡事相背後的因,看到業隨著條件和合而感果成事。所以,我們眾生陷在輪迴之中而不自覺,痛苦遺憾自然時時相隨。有幸得以察覺到問題的存在時,能不能有進一步的智慧去瞭解關鍵的因在那裡?則是另一層次的挑戰,由此也才開啟根本解決問題之道。
深刻思索結構性因素
顯然,戴查先生經由短暫的出家得以開始深刻地思考泰國農民的處境,看到美國和世界銀行帶動的「綠色革命」為泰國農業以及農民帶來的結構性破壞。因為新的稻種,需求新的耕種方式、新的資材,農民遂全盤地放棄了傳統的觀念、工具、作法以及這些行事底下的重要支撐──在地智慧。在離開寺廟後的十幾年中,他透過實地的嘗試,一方面更加瞭解泰國的農業與農民;一方面試驗新的作法,建立自己的工作夥伴與基地。近五年中,顯然實作讓他更掌握清楚的因,也更確信努力的方向。

譬如,經由分析與比較,他知道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稻種」。綠色革命所宣稱的新品種強調可以提高產量,但它卻未能適應個別的土地,所以必須搭配化學肥料的配方來供給養份;它又很脆弱容易遭受病蟲害,所以必須搭配使用農藥,才能確保產量。只不知,在初期這三劍客(新稻種、化肥和農藥)的搭配確實有效,但慢慢的,效用就大減,甚至把土地破壞了,也危害到農民與眾生的健康。從這結果看來,綠色革命其實失敗了,我們必須另尋出路。

不過,現今要另尋出路並不是在一片空白中前進,而是在綠色革命已經破壞了的惡劣條件下起步。它必須概括承受以往鑄下的種種惡業與善業:被破壞了的土地、只相信慣行農法的廣大農民、負債纍纍的農家;另一方面也有已經發展出來的農業科技,只要善加利用就可以協助農民更具專業能力。土地、物產和農民三者中,農民是關鍵,因為農民決定了怎樣對待土地,怎樣使用技術。但在新的時勢中,農民需要有新的學習才足以承擔!

所以米之神基金會在這樣的深刻思考後投入農村,他們不是動口一族,而是實際面對問題,起手動腳找答案的行動一族。回來台灣之後,在多次不同場合中我與台灣的農友或專家談起「育種、防蟲和土壤」的核心思考時,大家似乎都是早已知道的,但台灣卻沒有發展起這樣一套想法與作法。我想,關鍵在於沒有深刻思惟成為一套完整的看法,也沒有將看法轉化為行動的迫切感吧!像傳統及土地學習基金會針對「育種、防蟲和土壤」三項核心課題進行技術上的摸索,過程中,他們善用科學技術與工具,但目標不在於學術研究而比較關懷實際作用。他們從傳統的智慧出發,用來改善土壤的母土來自鄰近的森林、防蟲的植物與昆蟲也都來自在地,甚至育種的目標都是一代代挑選,期望找出最適合該片土地的品種。

他們的行動有幾點令人讚嘆的啟示:
1、堅強的抓地力:通常我們都同意因地制宜的觀念,同意行動應有在地性,但所謂「在地」多半指的是大範圍的地理範疇,最小也只是關心到鄉鎮或村落的層級。米之神的作法卻是要農民找出對自己的土地最適合的,從既有的種一代代培育、挑選,最後得到自家的稻種。
2、相信傳統的智慧:在綠色革命之前,先民已經摸索出適應環境條件的種種作法,只是在面臨龐大的現代化力量衝擊時,失去了信心。如今重新以科學的眼光肯定傳統智慧,並轉化成可以操作的技能,重新交給農民。
3、凡事重新思考衡量:典範的轉變絕對不是只有作法改變,而是行事邏輯與價值都重新界定,且凡事都重新衡量。譬如,這套新的種植模式其實已達到「有機」的品質,但基金會並不願意去參加有機認證,提高出售價格。因為認證需要花費金錢與人力,農民普遍負擔不起,且由於農民的成本己大大減少,即使賣往一般市場,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利潤。
4、回歸土地信仰:在現代主義的全球性衝刷下,心靈與信仰已普遍地被摒棄在現代人的生活之外,行動者不再思考日常行動與其信仰的關聯。戴查先生從行動經驗中愈加體察到大自然的奧秘,因而聯結上傳統的「米神信仰」,他認為這種種都是米神教給他的。這信仰成為他的動力來源。
5、不疾不徐的腳步:在現代社會中,『急切』成為大家共同的生活基調而不自覺。但座落於農田中的基金會以及組織中的成員,不疾不徐的生活步調,按部就班地依自己掌握的道路一步一步走去。基金會建築的前廊留得特別深,可以容得下近二十人在涼風中吃點心用午餐,那情景不正是最好的提醒?
 6、另類的社區營造:在台灣推動社區營造,最困難的一個主題始終是「社區產業」,因為未能直接碰觸主要產業,所以少數的一些社區產業個案多停留在「休閒」產業的層面,裝飾作用多於現實功能。米神基金會找到直指根本產業的方式,切入農村社區,透過學習以及產業上的合作來強化人與人的關係;再藉著生產的議題來引導人們關注土地,建立起深刻的土地關懷。

戴查先生也強調,這些方法讓土地的力量愈來愈健全,農民將可以有較多的閒暇,用來從事文化活動,農村文化才有延續的機會。這是一個由產業下手,逐步向文化、福祉乃至景觀出發的社區營造策略。

反省台灣經驗

回到台灣,曾經就「育種、防蟲和土壤」這三問題與一些農業專家談過,他們都能理解這三項問題,也認同它們是重要的;但台灣的專家卻普遍沒有深刻地在問題意識上將這三個問題串起來,更不用談在對策上將它們與傳統智慧搭配起來。關鍵應該是台灣的農業專家沒有像戴查先生這麼深入農民的生活吧!

2008年三月至六月間,我藉新營社大的課程,在後壁鄉土溝村開設「新農村新農民」課程,邀請了七位與農村、農業有關的專家來與土溝農民交流務農經驗,我個人也從中學習。過程中最驚訝的發現是:農民長期在土地上耕作,但他們對土地、作物、工具以及資材的瞭解並不深入,普遍欠缺應有的專業深度。在農務上的許多問題都是道聽塗說、依樣畫葫蘆,成功了不知道關鍵為何?失敗了往往自認倒霉。此種低度技術、欠缺實驗精神的狀態是令人訝異的,但實際上卻一向如此。

其次,農民對於新觀念的接受度普遍不高。由於目前傳統的農業生產都在賠本邊緣,依循現成的作法雖然獲益不大,但風險最低;新的作法,無法判斷其風險時,根本不可能加以考慮。因此,沿襲與模仿是最主要的行事原則,但缺乏專業的知能,盲目的模仿其實助益不大。在農村,傳播新觀念的人很少,能找到好的題材、用善巧的方法來贏得信任,進而帶動新的嘗試的,幾乎沒有。

自196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農村歷經四十年人力持續外流的過程,與此同時卻必須面對挾著「綠色革命」口號襲捲了全球的新品種與新技術,農民不得不放棄已經用了數百年的「近自然農法」,而全盤改用以「農藥加化肥」為新資材的農耕方式。在這個新的農耕方式中,農藥商、化肥供銷部成為最主要的技術供應來源,產量成為唯一的農業價值,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它也成了新的慣行農法。

如今,我們已經看到慣行農法對於土地、農民的傷害,愈來愈多人有心協助農村走出困境。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只有熱情的階段,我們需要行動,而行動需要方法;進一步更要看到,有效的方法來自準確地掌握核心問題,以及善用知識與技術。

期盼在農村地區的社區大學能夠逐漸成為可以提供農民新價值與新技術的行動單位,陪伴著願意居留於農村的新農民一起開創新農業。如何走到這一步,且讓我們共同摸索!

2011年10月11日

2011/10/11 記

一天內接收太多資訊,腦筋很耗能

早上九點跟姜毓洲從北車搭火車往花蓮
沿路上聊了不少

聊到佔領華爾街
就講到凱因斯學派說為死水注入活水,也就是擴大內需,擴大開發公共建設
與古典經濟學派認為是消費信心不足,即使有錢,人們傾向儲蓄,所以連鎖效應不會產生

下午再跟欣榮約在墣石

討論花中報告的內容
應該獨尊合作性經濟,或是也預留一個位子給傅縣長的那種大肆開發
在本質上與表述上也許要分開去想

一個大致的順序是先講
有浪頭來了(東發),然後講浪頭前的人(吉拉卡樣),然後講浪打下來會把這些人衝到什麼地方去
最後講合作性經濟這種另外的方式

也討論未來組織的運作
意識到個性和興趣的不同,欣榮覺得可以拆成兩組
一組偏向回到部落體驗紀錄,一組是讀書會、紀錄片放映的形式討論出路,比較偏論述

晚上戶外領導中心的小錢和其他指導員來拜訪何大哥大姐
那時四川大地震,何大哥大姐預備到當地賑災就受了七天的登山訓練,爬南湖大山
是美英姊ㄧ生中難忘的七天,結果後來是被派到吉拉卡樣

小錢是體育大學的學生,也是領導學程謝智謀老師的學生
登山、溯溪很常見,但是把體驗大自然、凝聚團隊共識還有培養判斷力、領導力這些元素擺到行程裡就很不簡單

常聽到誰誰誰說登了幾座百岳、幾天就攻頂,當作是某種紀錄在炫耀、比較
但是可能還是不會用登山杖,也不懂怎麼調整背包這類基本的知識

走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危機,要馬上判斷下一步怎麼走
像是前面的路斷了之類,就要討論要不要開始疾行,誰的東西要不要找人幫忙背等等
會先讓學員大會討論,指導員則評估可行性,但除非太危險才會否決,不然自己造業自己擔

有一次一個指導員被三四十隻虎頭蜂包圍,情急之下為了保護其他人
自己抱頭在當地忍著被叮,叫其他人快跑,幸好沒過敏,但是成了豬頭
後來討論加上查資料還有問前輩,才發現原來這種作法很笨
應該跑到草叢或樹枝茂密的地方,因為蜜蜂很怕草和樹枝甩動被打到

小知識:
水鹿是台灣最大的哺乳類
山青(大都是原住民青年)可以幫人背36公斤,通常是綁著頭頂著
颱風來襲,三千公尺以上的山頂上比較安全,因為在雲層上方,無風無雨,而且會有山屋
為了環保,在山上不用衛生紙,而是用鏟子和蕃茄醬瓶

 

Copyright @ 2013 DIY Is Yummy.

Designed by Templateify & College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