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7/30_訪調工作坊@書香花園

  1. 管中祥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 鄉民教鄉民, 如何學員變講師
  • 二十年前的地下電台
  • 採訪: 基本資料; 器材; 事先與受訪者溝通; 公播權益; 採訪大綱; 預先訪問; 小型狀況模擬; 自己的聯絡方式or名片, 可以與臨時的受訪者交換; 補拍
  • 攝製(matadata): 人事時地物的紀錄
  • 傳播的公民權
  • 服務農民的媒體, 農民農作地圖
  1. 楊儒門
  • 挖綠竹筍, 採柚子累死, "拜託, 那個筍子賣我兩百五, 我買了啦"
  • 導覽人太多, 人數壓在15~25人內最好
  1. 黃哲斌-- 前中國時報編輯, 我的小革命
  • 爆點, 新聞學主流關鍵字..
  • 公平貿易 -- 生態綠
  • 公民記者 -- 江ㄧ豪
  • 社運樂團 -- 以農村武裝青年包裝農在條例的版面
  • 在地食材 -- 大王菜舖子
  • 環境保護 -- 荒野保護協會 李偉文
  1. 汪文豪, 如何利用資料庫做報導規劃
  • GRB,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1. 郭志榮
  • 適地適種
  • 看到食物, 可以大概想到在哪裡生產
  • 農村的人文歷史
  • 想去拍農作, 要知道作物的產期, 是很有時間性的, 要配合作物
  • 氣候變遷, 雲林的果農原本請蜂農, 變成去買果蠅; 開花期與昆蟲的繁殖期
  • 農民無奈地不斷追市場, 今年芒果好了, 一窩蜂種, 然後三年後收因為太多人種又不好了
  • 跟農民接觸的方法: 等待, 農忙時, 或是慢慢燒開水, 要一陣才能滾; 理解, 不要急著做出結論, 那是農民幾十年熬出來的經驗, 感覺, 那是種分享; 陪伴, 去久了, 他會把你當家人. 年輕人不是去找農村, 是去找家人. 先去玩, 熟了之後, 有感覺, 帶一些東西進去.
  • 加料: 農藥, 除草劑
  • 有機或無毒, 有時在農村是種壓力, "你這無毒, 那我這就有毒囉"; 有一些門檻, 技術等等不足; 城市人講理想, 農人講現實, 我們要想為何農民無法做; 可以先談農藥減量
  • 加料: 環境加料(污染). 農民是受害者, 但是他的地生產出來的, 反而污染的人跑掉. 有時農民會去淤沙的地方採土回來補, 結果就變成點狀污染.
  • 加料: 化工
  • 農作物怎麼到城市?
  • 方向: 食物, 好吃的東西在哪, 怎麼好吃, 怎麼生產; 環境; 產銷, 喜歡吃, 把吃的故事說出來
  1. 馮小非 - 紅肉李
  • 最開始進去農村的時候, 很怕幫錯忙. 就從了解, 學習, 開始辦報紙.
  • 知道了然後勒? 上下游除了報導之外, 做產品開發.
  • 桃源鄉, 紅肉李掉在地上爛了, 不喝也醉, 怎麼改變? 先報導.
  • 半野放, 雖對環境好, 市場上較難生存, 這時盤商就容易介入操縱. 一斤才6.
  1. 阿君仔 - 大宅院友善市集
  • 用友善而非有機, 有機耕作不見得友善, 也許進口有機肥等等.
  • 採訪對於消費者與農人之間的連結是很有幫助的
  • 針對不同類型的農夫會寫不同的文章, 例如比較沒有通路資源的奶奶, 可以寫友善環境的生活故事, 像是火箭爐的故事, 有一個比較有通路資源的就著重在技術, 怎麼友善地解決蟲害草害的問題
  1. 許淑惠
  • 對話, 和閱聽人對話, 和訪調對象對話, 和訪調同伴對話, 和自己對話
  • 不要消費訪調對象. 陪伴, 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建立關係.
  • 互惠的關係
  • 夏耘相思寮訪調紀錄

2011年7月29日

好消息

拔麻

你們剛才應該已經先看過壞消息
我這封就延續著上一封講

一次的挫敗可以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倒駱駝, 也可以是一記鐘響敲醒夢中人
我沒有像過去一樣因此而開始消沈, 反而開始更不猶豫, 看清方向
雖然是我不夠用心造成的, 但我也因此知道理工領域的學術研究絕對不會是我未來的路
因為我無法鎮日待在實驗室或教室裡鑽研科學理論而不去問社會或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也許你們會說, 鑽研學術研究和關心社會並不衝突
但看過不少專業學者專業至上的處事態度
往往將自己專業獨立出來, 除了專業, 其餘無論是道德或是正義都推託是專業以外, 我很心寒
而理工背景, 容易讓專業獨立得更徹底, 因為不需要處理人或環境或是文化的問題, 一切讓數字說話
他們不需下鄉就想決定鄉村的開發, 不需下田就想解決農人的問題, 不需了解環境就想改變自然
幾個例子, 像是支持石化工業的環境工程學教授, 或是不在乎歷史文物保存的機械系教授
支持基因改造的動物系教授,  全面支持化肥以及農藥的農藝系教授等等
他們都有現實的考量, 所以採取最有效率, 最能直接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這絕對不是也不能是看待問題的唯一觀點, 否則我們將抹煞一切扭轉的契機
雖然我的推論都還在很淺薄的層次, 但我永遠知道一點, 我要站在他們的另一邊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我覺得全心投入科學研究, 可能不是找出人與自然衝突的途徑
為何這裡突然提到人與自然衝突, 因為我最近一年開始關心農業以及自然環境的問題
我對於支撐現代文明社會所需造成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感到焦慮
也對社會不重視農業, 輕視農人感到憂心
農村的價值必須被重新找回, 絕對不只是單單生產糧食這麼簡單而已
它乘載著文化, 傳統, 先人的智慧, 人情味以及與土地共生關係
而單單做科學研究, 也許是專注於提升產量, 降低成本, 但卻延續不了上述的那些

這幾個月我參與過不少工作坊, 體驗營, 討論, 讀書會
大家都有這個共同的觀念, 也都有共識想找出一味以開發來解決經濟問題的另一條路
我們不是對開發這兩個字過敏, 我們相信有好的開發, 但目前看到的都不是
最近參與的行動
像是親自下田收割, 體驗勞動, 在都市游擊農耕, 或是到花蓮辦訪調營隊, 甚至到農村幫農民蓋瞭望台
這不只是因為覺得自己太宅, 不想整天看電視打電腦, 想出去動一動看一看
做這些, 是試圖從這些行動的過程中去探索, 除了進入無窮的消費食物鏈之外還能有什麼可能性

如果學習不只有知識這個層面而包含了體悟, 價值觀的養成, 想像力創造力的實踐
以及學習他人如何看待問題, 如何處事
我敢說我這半年學到的比前四年學到的多太多了
那天回瓦瑤, 一個阿伯開玩笑對我說阿公是社會學教授, 我不能再同意他更多

這封是好消息就是幾個原因, 我找到我想投入心力的方向, 而且我已經有所準備, 也找到一些同伴
我的短期目標是在三十歲前有能力回鄉為村子做點改變
在那之前, 我會到不同的地方學習, 找機會和他們共事, 如果覺得還不足, 會準備念研究所
也許會是南藝大的建築所和東華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這也是我認為唯一一個必須把大學念完的理由

雖然前面把理工批得一無是處
但我要講的並不是念理工不對, 而是那種訓練方式不適合我
我認為技術對於農村仍是一個扭轉的關鍵, 還是會希望運用自己的理工背景為農村做一些改變
也許是農具農機的改良, 也許是再生能源的利用, 我知道一些人回鄉做這些事, 我會向他們求教

五年過去了, 老爸老媽對我念台大的感覺簡直像是坐雲霄飛車一樣
一定會想怎麼就不好好唸書, 去"衝"一些什麼有的沒有的, 還一直念不畢業
我只能說, 台大真的很大, 各樣人, 各樣想法都有, 進去混四年出來會長成什麼樣真的無法保證
招牌是假的, 混出什麼名堂才是真的

我很期待我之後的發展
不如先拋去煩惱, 跟我一起期待吧?
我親愛的老爸老媽大人

星翰

壞消息

我這學期的熱力學沒過, 必須再念一學期才能畢業

找過老師說明我的情形, 但老師是個公正的人, 他不願意個案處理
被當我有點訝異, 因為我預期期中考不錯, 期末考也不太差
結果發現期中考不如想像的那樣, 畢竟是簡答題, 改考卷的空間很大

懊惱歸懊惱
不過也讓我認清我這種遇到不喜歡的就很不重視的危險個性, 我必須做出改變

很對不起一次又一次辜負你們的期待
不過現在更重要的是, 我該對這樣的自己造成的這種後果負責
我不夠獨立, 雖然說也許不一定要等到完全獨立才能理解一些事
但我這個人的性格很糟, 不見棺材不掉淚, 拔麻應該都很了解
所以那天才會說出那種忤逆的話, 質疑我們家的經濟情況
回頭想起來, 簡直是狂妄而且毫不體貼, 想到就心寒
我完全不念拔麻為整個家庭犧牲奉獻, 扛著多少壓力.
很謝謝拔那天正色地教訓我, 其實我應該跪著聽那些.
一個受到這麼保護的人不顧一切而且盲目地挑戰為他扛下一切的人, 不知感激.
對不起, 老爸, 你當時是很心痛地在教訓我吧.

我會盡力成長, 不再給你們負擔.

必修沒過這件事我當成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我想了很久接下來該怎麼做.

我決定還是在下一個學期把課修完, 而且只修那一堂必修課和一堂會很有幫助的選修課,
剩下的時間開始實習或是打工, 開始對自己的生計負責
同時好好準備年底的研究所申請, 我打算去念南藝大建築所的社區營造組
那群人會做的事, 想做的事情跟我的理想好近
我在那裡會學到非常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 打死我也想學, 我從沒那麼渴望學習

也許老爸會覺得浪費時間做這些, 不如好好花時間栽培自己
很對不起老爸我一直沒有照著老爸希望的方式走
但我覺得更大的問題是出在我太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道對自己負責有多艱苦
我必須自己體會, 這也會影響我的價值觀
這很重要, 因為我現在的價值觀都是建立在還不需為自己負責的情況下, 太不切實際
等到親自面臨到生存的考驗, 也許原本懷抱的那些空泛理想就不攻自破
但也許也會讓我更知道那些理想的可貴
現在正在辦一個營隊, 是面對社會而非只有學生, 我發現我的處事, 應對進退的能力不足
這些都必須由親自體會了解, 這半年來常跑農村, 我體會到親自彎腰下去體會的力量

感謝老爸和老媽
很真切地感受到你們對我的一切關懷, 容忍
我太幸運, 也太幸福
我愛你們, 謝謝你們愛我

7/27 記

消失三天, 進入部落
兩個禮拜前才看過司馬庫斯的紀錄片, 很快就能印證

這三天包車
是個蘇澳來的朱大哥開著九人座手排的福斯
朱大哥很健談, 也懂很多, 是個不斷學習的人, 很了不起, 旅途中閒暇之餘會拿出水滸傳來看

這次大猩猩員工旅遊少了宜靜和小哲這兩個靈魂人物
剩下我, 邊邊, 書寧, 杏慈, 馬妹, 芷寧, 海辰和衍偉
不會是趟知性之旅,  雖然大家常常提到他們會在什麼點開始知性起來
倒是我和衍偉兩人單獨相處時, 都是比較知性的對話

第一站到內灣, 而且九點多就到
是個讓我無法盡情進入旅遊狀況的所謂的景點
"一團走馬看花的觀光客" 很擔心
九點多內灣老街的店幾乎都沒開, 荒涼
有一家完全沒感覺的老戲院, 幾條全都在賣野薑花粽, 要馬就賣香腸花枝丸的無感老街
跟平溪的有一點類似, 只是這裡多了一個什麼奇人怪物博物館
帶著疲倦回到車上, 暈了, 一路暈上去,先到秀巒野溪溫泉泡泡腳, 撿幾塊石頭
然後再暈上去, 到鎮西堡的民宿, 在山的很裡面很裡面的, 看來附近只有這戶民宿
遠山, 溪谷, 天際線, 蟲鳴鳥叫, 水聲, 冷空氣, 樹和草的味道, 除去開發的味道, 美好的大自然
民宿附近有個很野生的瞭望台, 蓋得很棒, 結構大都是一整根木頭或是一整棵樹
欄杆樓梯屋頂也都是用很野生的狀態的木材
後來才發現這種四隻腳, 上頭有小平台跟屋頂的瞭望台是傳統形式
很穩, 八個人上去都沒問題

晚上吃得很豐盛, 大家也都餓了
然後來玩卡卡頌, 很動腦, 大家玩完兩場雖然覺得很好玩, 但都覺得有傷腦
來睡

第二天早上五點半起床
要去爬鎮西堡的山林步道, 司機大哥也和我們一起爬
好像是第一次和這麼接近大自然的地方這麼近距離接觸, 而且浸在裡頭四個多小時
步道的左右兩邊都很陡, 往下看會有點毛的那種, 地上有底泥濘
沿途有山澗, 陡坡, 小瀑布, 小橋, 木造樓梯, 木造大板凳
跟海辰還有馬妹玩起猜名字的遊戲, 好像就開始感覺走比較快, 海辰好快就猜到我的!
最後去看神木, 好多棵神木, 幸好沒被日本人開發到
亞當夏娃神木樹如其名, 取得很棒
國王神木大得令人驚嘆不已
在神木底下仰望神木, 很奇異的感覺
想著幾百甚至上千年前, 它還是個小苗, 然後就這麼默默地卻又活生生地長到這麼巨大

回程我跑很快
到小瀑布大石塊那, 想往上爬, 赫然發現來時遇到的兩個原住民
以為他們要溯溪而上, 沒想到只是在上面找個比較平坦的休息地點
他們裝備齊全, 還有一包米, 聊了一下發現原來他們要進山打獵, 然後去大霸尖山採草藥
來回要走十天, 他手往一個山頭一指說翻過四座山, 第五座之後就到宜蘭了, 神奇!
我說到地圖, 他們笑了, 哪需要什麼地圖
然後開始有點擔心會不會下雨, 他們停在山澗這裡就是為了觀察天氣, 看雲
運用山林知識, 不會在山林裡迷失, 餓肚子, 即便車子已開進大多數的部落, 原住民不會和山林疏遠

出發往司馬庫斯
沿途經過新光部落, 停一下去買雜貨
有兩隻可愛的大狗
新光小學背後就是山, 有個在山林裡的教室, 還有個有竹子, 原木搭起來的舞台

2011年7月24日

新詞

釜底抽薪
原文為:「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不能夠迎擊敵人強大的正面力量時,就要消滅敵人強大力量藉以存在或產生的根源,消滅事物藉以存在發展的對面,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釜底抽薪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後尋求徹底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是指不直接與其正面的鋒芒對抗,而是從其側面或幕後下功夫,從根本上減弱他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解決問題。


賦權
empower


鄉愿
討好他人, 沒有立場, 昧於是非的人。

民粹
民粹是一種人民不滿現狀的意識形態,民粹主義者往往認為菁英階級所代表的統治團體,既腐化又墮落,因此寧願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願相信這套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質就是對政府的怨懟。

意識形態
wiki說明得好

熱島效應
是一個自196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發現的一個地區性氣候現象。具體來說,無論從早上到日落以後,城市部份的氣溫都比周邊地區異常的高。這個現象的發現,是由於人造衛星的出現,使人類得以利用人造衛星從高空以紅外線拍攝地球。這種拍攝的最初目的,是作氣象測量用途,用以分析雨雲的構成。可是,後來人類從紅外線的影像發現了照片中的城市地區的溫度有著很明顯的差異,看起來城市部份就好像在周邊地區的一個浮島。

聊備一格
姑且納入,充數

7/23 記

一早先去載圈圈到新遠東買螺絲
回來和阿鼻吵架 就去世新準備投影片

分享炯丞大哥訪談_7/23@世新

哈囉 我是星翰, 今年寒假參加花東訪調營, 大學剛畢業, 非本科系

會參加是因為開始關心環境, 又不斷接收到一些環境正在被破壞的訊息

不想再單方面接受, 不如主動去了解


寒假那次營隊我們總共和三個人訪談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經驗是訪問炯丞大哥


這裡是炯丞大哥當時和我們約的地方, 光合作用農場的一角
這是鯉魚山, 山後就是鯉魚潭, 農場的附近有一條青木瓜溪, 這個池子就是引溪裡的水進來
待會會再詳細一點介紹這個農場

先談談炯丞大哥這個人

要先說一下抱歉, 因為我前一陣子筆電被偷, 照片都不在了
所以投影片裡的照片都是從網路上抓下來應急的, 請大家見諒


我稍微形容一下好了, 他大概三十歲人, 典型的陽光青年, 一直笑笑的, 戴眼鏡, 大家稍微運用一點想像力

他其實是台南人, 台南一中畢業, 後來到台北唸體育學院, 工作幾年後跑到東華大學唸碩士
他說會辭掉工作來到花蓮一方面是覺得不習慣台北那麼快節奏的步調
另一方面是因為很重視健康, 這也是為什麼他會開始研究有機農業

為了做研究, 他訪問過很多很多有機農場主人

到花蓮做有機農業的研究, 不可能不接觸到當地頗有名氣的大王菜鋪子, 這個等會會講, 就是一個菜鋪子
炯丞和大王菜鋪子的負責人大王有相近的理念, 後來炯丞就到大王菜鋪子工作
這對他本身的研究也非常有幫助, 因為他是負責到農場收菜的人, 所以會有更多機會和農場主人交流

我很喜歡他這種研究的精神, 他讓自己融入這個產業, 和他的研究對象建立良好的關係, 彼此都蠻熟的,
不是一種冷冰冰的, 數據化的研究, 有人情的溫度在裡頭

那究竟什麼是有機農業? 炯丞大哥的看法, 有機農業是對於環境以及對人友善的一種農作方式.
生產者會避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 肥料, 以自然的方式對待土地以及作物. 畜牧也是一樣, 要用自然的方式對待動物, 要順應動物的本性來飼養, 有好的居住環境配合他們的天然活動, 飼料也要是有機的作物.

所以其實要稱為有機農業不是那麼容易, 有一套嚴格的標準, 但這些嚴格的標準是達成真正的永續發展必要的條件. 炯丞大哥很重視健康以及自然環境的永續發展, 所以他認為應該好好守護這些願意投入有機農業的農民.


接下來介紹光合作用農場

其實很幸運, 也很感謝炯丞大哥選在這個農場進行訪談, 因為實地到現場去走走體驗會更具體

這個農場大約三甲, 其中耕地包括玉米田, 稻田, 菜圃等等加起來可能不到一半的面積.


這是因為農場的主人吳大哥他覺得除了生產之外, 兼顧生態平衡也很重要, 他希望這個農場將來能成為一個生態教育的點, 達成三分之一生產, 三分之一生活, 三分之一生態.

我很喜歡這概念, 人應該是和自然共處, 但如果純生產, 那麼人就只是在利用土地.

所以吳大哥經營這座農場其實主要的目的是想落實這些概念.

像是他在農場做生態池, 這個生態池是引進木瓜溪的水, 同時也會沈積一些有機質在底下, 所以每年他都會把底下的土挖出來混入耕地, 維持地力. 這生態池裡還有自然生長的魚, 是農場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農場裡也有堆肥的地方, 材料就利用農場裡作物剩餘的素材, 像是稻草桿, 粗糠等等, 平日就可以收集.

農場裡也養家禽, 但不像一般養殖場, 吳大哥給動物們生長的環境是ㄧ片草原、是個植被完整並種有灌木的窪地。

這些都是我想像中很有機的作法, 但炯丞大哥說, 其實這個農場並沒有通過國內的有機認證, 而是遵循一種比有機驗證更嚴格的生機互動農法,BD農法, 所以並不積極地想通過國內的有機驗證,而是努力爭取生機互動農法的國際驗證. 大王很認同吳大哥的理念, 因此和農場合作密切, 收購大半農場生產出來的農作物. 大王其實沒那麼care國內的有機認證, 他認為與其完全相信那張證書, 不如實際到農場看看, 和農場主人聊聊, 有照顧自然, 照顧人的理念才是最重要, 所以與他合作的農場, 他一定會親自看過幾次, 了解農場的狀況.

講到這邊, 不能不介紹大王菜鋪子了

這個大王本身是規劃設計背景, 跑到花蓮來, 他想解決小農的產銷問題. 他現在跟數十個有機小農合作.

他和一般盤商最大的不同在於他與農民建立的互信, 他給予小農合理的收購價格, 不像有些盤商把價格壓得很低很死, 我看過一個陳韻如導演的紀錄片, 在講北港種蒜頭的農民, 她把農民和盤商交易時的情況詳實的紀錄, 農民簡直像是在賭博, 很擔心有沒有被坑, 但資訊又不透明, 無法爭取自己的權益. 大王覺得, 若由農民自行考量成本, 訂定售價賣給大王, 應能解決問題.

幹訓_7/24@城鄉所, 潘英海+顧玉玲

潘英海老師

田野工作不是在做情報工作, 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了解, 就像交朋友, 用自己當工具
了解之後進一步的行動研究, 了解和行動是一體兩面的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馬凌諾威斯基

做田野工作的敏感度, 要趁著事情發生的當兒去追, 冷掉就來不及了

文化相對觀, 兩文化是對等的, 而非誰優誰劣, 誰進步誰落後, 誰進化成誰

進入部落並非部落比較差, 而是在對抗整個全球化, 資本化經濟體系

任何的研究都是開礦行為, 是剝削, 有破壞性, 雖然有經濟價值, 是一體兩面

所以紀錄的價值要提昇, 要能分享出來很重要

約出來訪談(不見得需要, 要的話就是很系統性, 很有效率, 很剝削性) 和 日常生活中隨口談(人在吃飯, 洗澡, 喝茶等等場合最自然, 很多重要資訊)

要不要問可不可以錄音, 錄影?
就自自然然的放著, 讓對方知道在錄, 對方不要就溝通一下, 堅持不要就不要錄, 慈悲喜捨. 要匿名紀錄

能否做到不用價值判斷的描述? 不用形容詞, 客觀描述.

做研究者背負的人際關係是很重的, 不輕易開啟研究, 如果沒把握一輩子研究一個地方, 那就做普通朋友就好了:P

文字與口語的差別, 文字是一把刀, 刻下去, 記下去就變成春秋, 左傳. 紀錄是一個銘刻的動作.

至少一次要錄音超過半小時一小時, 謄稿擷取超過十五分鐘.

顧玉玲


一個扁平沒有脈落的真實事件(新聞報導的殺人魔) 與  立體的虛構角色卻超真實 (黃春明筆下)\

超越是非對錯, 如果看不到脈落, 不要隨意下評斷, 會不公道. 應該要有更多細節.
(女大學生義憤填膺的指責媽媽不給外勞休假, 但卻沒看到台灣勞僱關係的結構問題, ex. 勞工逃跑問題, 反而造成對立, 不公道). 拒絕簡化的設定對立面.

小寫的我, 大寫的他/她
讓讀者進到故事裡而感動, 而不是被"阿! 這阿公真讓我感動"這種跑在讀者之前的歎詞感動

把對象弱化 (天使), 可憐化, 看不到有血有肉, 只看得到光輝. 認定他/她們是可憐蟲, 沒有力量自救. 救援與保護路線, 很可怕.
他/她的弱, 是她/他的處境造成的, 他/她是有能力自救的, 要想如何呈現這種被擠壓出的生命力.
弱勢是處境, 而非本質.

2011年7月22日

勞動

那天培慧來幹訓提到勞動的體驗與純消費的體驗不同
原本純粹是觀念上的認同, 經過最近幾次的勞動, 轉變成更具體的體會
割完阿燈那的稻田, 一度震懾於農務的操勞, 十多人一整個下午割得要死要活才割完一分半
雖然沒有因此打消將來務農的念頭, 但確實上了一課, 一直都太天真了, 幸好有被操到這一次

這些體驗應該不至於落到像婉如講的那樣, 是農村服務我這種遊手好閒的年輕人體驗玩樂
我確實在其中學到東西, 而且是在做準備
而且最大的不同在於, 我因為勞動覺得充實
那七天在土溝, 大清早睜開眼睛就準備開工, 心情從來是振奮而非不情願
整天只想著怎麼做, 怎麼做得更好, 然後開始做, 別的什麼都不想, 拼命勞動
這也跟在血汗工廠裡腦袋空空做著機械化重複性動作不同, 那些大企業不該把勞動弄成這樣

因為發揮想像力, 實踐創造力而感到滿足, 因為勞動而充實, 並和土地產生連結
昨天keith問了我什麼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我應該這樣回他才對

7/21 記

原定七點上工, 果然無法達成, 大家都被前一天割稻操爆了
早上繼續割稻, 到下面的冠軍米稻田割外側比較綠的幾排
阿燈想試試吊起來風乾的效果
割好大一把, 用塑膠繩綁起來
結果回工廠都不夠緊, 全部重綁, 然後掛到C型鋼上面, 一整排看起來頗有氣勢
我發現一個偷吃步的方法, 直接抽一些來塞
阿燈大哥叫我們剝開幾顆穀子的殼直接咬咬看, 不錯, 果然有一點點點的芋香

中午發現兩隻紅冠水鴨, 很小, 比阿尼拉還小一點
大家吵著怎麼養, 有人說跟雞一起養, 有人說給乒咕加菜, 有人說給鴕鳥照顧, 給鴨照顧
阿燈竟然說那麼小他們就會自己活了, 而且其實他們是對稻子有害的鳥, 會把剛插下去的秧苗啄起來

忙到下午兩點
騎機車回去, 路熟了好像就不覺得有那麼遠
110騎起來好久啊..一定是沒力了

晚上去找keith, 帶他去吃維倫, 他喜歡搶鍋麵
早早睡了, 太累

2011年7月20日

7/20 記

一早出發騎到新竹
這次騎新店接到110, 再接台3然後115, 七點半出發九點半就到了
開始割稻, 六束ㄧ綑
蹲著, 才割五排腰酸背也酸, 不容易
割完稻去綁稻草, 博霖教, 建泰大哥也教
中午吃完飯睡覺很舒服, 綠豆湯好喝, 西瓜也好吃
然後起床上課, 一個竹教大的老師來分享去日本共生塾(里農學校)的經驗
強調農民自主, 農村保留"農"的本, 和台灣只想在農村搞別墅民宿不同
農村和都市是平行的, 並沒有一個演進關係, 農村也不是都市的附屬
上完課去打穀, 很看默契, 如果兩個人踩起來節奏相同就很輕鬆
一度被老天爺騙, 以為要下雨, 大夥搶著把穀子收進去
收完繼續打穀
勞動完躺在稻田裡很享受
打穀完用大型烘乾機烘乾, 順便量幾斤
結果出來七百多斤大家還蠻興奮, 也在阿燈的預料之內

2011年7月19日

幹訓_7/19@城鄉所, 培慧

  • 組織工作
    青年 自救會工作
    小農合作
  • 社會宣傳
    怎麼讓人對農業有不同的想像
    所以農陣有不少"文創"商品
  • 立法遊說
    在法案上提出自己的意見
小農復耕
莫拉克後, 該做什麼?
南部東部災情嚴重
應該思考莫拉克颱風是怎麼來的? 
是因為極端氣候而來, 極端氣候又是大規模, 大農耕作
美國用很多補貼, 讓大量的作物可以傾銷到世界各國
即使台灣很多也是小農, 小規模, 但還是很多對土地不友善
所以在想有沒有什麼友善的農作, 以及模式
不想把資源運用在少數人身上
找災區的對象時, 找理念相同的. 改變想法很困難

去了兩三次台東
有人介紹大鳥, 有人介紹壢坵
大鳥問題比較大, 還有土石流後災區重建的問題
壢邱ㄧ開始有五戶人家一起合作
不篩選, 由當地一個返鄉青年當作介面, 由他來介紹
合作的人是當地比較小的教會的教友
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是另一群人, 看到農陣進去會有些質疑, 憑什麼漢人來等等
但是不熟當然有這些, 所以ㄧ開始就誠懇的相待

小農是什麼?
不是絕對的值來衡量, 更不是用面積.
因為作物完全不同, 蔬菜跟稻作就完全不一樣.
小農要直接參與勞動, 維持家庭勞動力的再生產(教育, 醫療, 跟生活水平有關)

進去之後地方就會覺得是不是要有個計畫來.
但重要的是, 社會力的展現.
人跟人合作的方法, 農耕的方法.
農耕的方法: 是不是來種黃豆(觀察地形之後)
有個公田, 但一直沒有去種.
但一個阿伯實在看不下去了, 就去灑除草劑.
(小衝突也好, 開始有溝通)
只好找另一塊田

合作的方法: 大家都很熱忱, 但都不知道怎麼開始
阿伯問了, 一直叫我們做公田, 阿我們自己的田也有在種, 只差沒問有沒有像農會一樣有八百塊
計畫的錢要怎麼用, 大家來決定.
對阿伯們是很shock的, 因為原本計畫都會寫得好好的, 從來沒有一起討論過.
結果險險被當成騙子.
合作的可能性不是都是理性, 要有衝突, 不爽, 然後才會打破原來規則, 出現新的合作方式.

蝸牛很多又不用藥怎辦
然後就有一個阿伯想到小時候有一個方法用螞蟻
就去山上找螞蟻窩來, 放到田裡一個禮拜
就想到農法的問題.
很疑惑, 為何台灣沒有自己的農法? 日本有秀明, 澳洲有樸門, 德國有華德福, 台灣呢?

杜爸爸自己設計的條播農具
很感動, 因為多久沒有人去想改良農具這件事

希望人一起工作
到底要怎麼讓人一起討論, 一起想怎麼運用資源
很多計畫進去的人走了就走不下去
當地的人要怎麼跳脫"只是配合"的情況

青梅的採收時間很多
根本無法跟商人討價還價, 沒時間
所以就來想梅子的加工
慢慢的開始年輕人和婦女談
第一次談的時候, 根本沒人鳥, 因為沒人做, 不會做
原住民的加工幾乎都是肉類, 植物的很少
但如果不加工, 就無法跳脫那短短的十天必須趕快去賣的窘境
又不要買全部, 不然就跟盤商一樣
後來找到一個老師, 當地唯一一個做加工的吳老闆, 竟然不藏私, 人很好
也帶到其他地方像是信義鄉去看看, 有些人就覺得, 喔 不是那麼難嘛
當時馬上要到產期了, 所以幾乎是邊學邊做
第一年找了台北的設計師來設計包裝, 後來可能生意做太大, 沒時間討論太多次
應該不要找那麼遠的, 後來就找南藝大的
其實過程也不是那麼好, 因為翠梅很累, 要24小時顧, 就會大吵起來
還有制服, 也是討論而來的

友善農耕啟動在地經濟模式

日常勞動中的協力合作:
要逼大家討論
像是壢坵就問, 公田要不要工資, 要不要分紅

人性化的勞動體驗:
對土地不能完全是客體的, 不能是完全消費的, 勞動是一個很棒的途徑

擴大公田?
有機只是理念, 要生活是全部.
所以就弄了一個實驗性公田, 大家一起用有機種洛神, 一起種黃豆等等
就想拉多一點人進來, 連私田都來做有機

究竟公田怎麼處理? 收入歸公? 領薪資?
即使私田起來之後, 會不會合作, 組織就比較消失?
比較商業的模式, 班員不增加, 用契作去收新進的私田, 收入就回到公基金
社會關係很重要, 如果沒有那麼好, 也許就會變成這種契作的方式, 畢竟這是一個班.

進去的團隊是專業的?
陳芬瑜(大地旅人)和蔡培惠
傳統農耕是慢慢挖出來的
整合, 吸收運用知識

到地方
社會關係要留在當地
要讓他們直接認識, 設計公司, 農改場, 記者等等
讓他們能繼續運用這些資源

加工是一個方向
不必受到週期的限制, 價格也較高

社區協力農業

賴青松停的是不再擴大, 辦活動等等
他自己種的, 客戶都很穩定

彩虹農園的黑板
原本是功能性的, 後來有社會性的, 就是因為社會關係密切

7/17 記 (田園藝攻隊工作日誌)

7/16

最後一天
剩下二樓欄杆, 樓梯, 瓷磚還有匾額椅
先到工作站把剩下的南方松鑽洞, 做欄杆的主結構, 然後載去基地裝好
然後請順哥載匾額回工作站, 順哥也給二樓欄杆一些建議, 果然好
文魁伯還開玩笑地交代說要把匾額上他的名字給留下來掛著
回工作站把樓梯底下的補強做好
直接裁剩下的粉紅色角材來用
因為樓梯主結構有斜度, 跟小葉試半天, 終於把角度喬對, 應該有更好的方法
用妙妙教的電鑽握法真的鎖得很輕鬆(右手虎口對著電鑽尾巴, 用無名指去扣板機), 會有爽感
然後又找了細的漂流木想說來做二樓露出來的鋼筋的套子
接著順哥幫忙裁了匾額
他暗地跟我說, 其實用匾額做椅面不太好, 尤其有名字的那塊不能被人看到
否則被認出來是很尷尬的事, 他之前用匾額做椅面都被人講話, 何況要拿來坐
看順哥賣命用鋸台切匾額很感動, 用全身的力氣推匾額, 身體都快傾了45度, 左手甚至跨越圓盤鋸
他們工作時都是暴露在極大的風險之下
鋸好之後就跟樓梯, 油漆還有KAT的椅子一起載
到了之後發現原來二樓欄杆文魁伯已經釘好了
是直橫交錯的排列, 大家都很喜歡這個設計
接著熱心的小葉把風箏布給送來了,一直到最後一天才送來, 害我擔心很久
拆開之後跟老穎一起攤開, 好大啊, 國雄大哥覺得有畫面, 拍了好幾張, 健程也來拍
然後騎文魁伯的小50載老穎去找阿香阿姨縫, 可惜她在忙著煮今晚的晚餐
只好到工作站找看看有沒有人會
有人報阿珠阿姨, 去找她, 她說不會, 然後就報村長的姊姊會
又去找村長的姊姊, 說要車邊, 她說不用, 用打火機燒一燒就可以
然後看天色不對, 黑壓壓的, 要下雨
想說文魁伯沒車可以載孫子回家, 就趕快騎回去
發超級久發不動, 幸好有個攝影師來幫忙, 發動了, 我一騎上去又熄火..就再發一次
很趕著回去, 到的時候已經開始下雨了, 原來文魁伯已經走回家啦
阿鼻交代我把相機跟乒咕帶走
結果騎到快到文魁伯家的時候雷蠶了, 乒咕很無情地跑回去
只好牽到文魁伯家去
他馬上拿出一罐像乳液的東西幫我抹上然後載我回工作站
黃成豪有夠可愛, 一直說, 我在電視上看到你
回去吃完飯, 繼續做風箏
坤益大哥也來了, 先載我到白河去買風箏的支架
回來後大家開始裁布, 縫布
村長的姊姊有撇步, 教我怎麼打結, 有兩種
一種是收尾用的, 要扭一下然後拉緊, 壓住慢慢拉回來
一種是穿線之後綁的, 繞著食指一圈, 然後用搓的搓到指尖就可以拉緊了
風箏要做不是那麼容易
要先把支架給彎好綁好, 然後把支架固定在風箏布上就不容易, 繩結要好, 坤益大哥很在行, 綁得很緊
大家都蠻喜歡報紙這個概念, 覺得很新奇, 湊過來看
村長娘還拿了她們以前做的風箏來給我們
兩支風箏做好之後天也差不多清了, 雨過天青是最舒服的
到了基地裝起來就完工啦!
先到柑仔店買強力膠, 用來固定支架跟風箏布
結果巧遇雅芸, 聊了一下, 她說一直想看我們的基地, 就一起過來了
順便載她到基地
然後亂綁一通, 總算把風箏用釣竿釣起來
沒多久竟然斷去..看來要做兩股
後來坤益大哥來了, 說, 怎麼那麼久還沒綁上去
我們說綁好但是斷掉了, 他就改雙股, 然後三兩下就綁好, 神!
沒多久後拔麻來了
拔爬上去跟坤益大哥聊一聊
覺得很不錯, 風景很好又很涼
然後坤益大哥的太太拿出土窯雞, 我們幾個小朋友吃得超開心, 太好吃了啦
這雨過天青的下午待在這實在是一大享受
但沒過多久厚厚的烏雲又壓過來, 大家看時間也差不多了就趕緊衝回工作站
晚餐已經準備好
是油飯, 蘿蔔糕, 甜燒餅還有酸菜竹筍雞湯, 極品..太強大了
一直下雨晚會沒辦法開始, 就等了一陣
幾個團弄得實在有點low
後來high翻了是小昱求婚, 還有梁瑞安跟小白被拱上去跟唐暄告白
頒獎也有趣, 結果入圍的四組裡竟然有我們!!
開始緊張, 在想不知道得獎要講什麼
結果後來是大山隊出風頭了, 還是有一點小小的失望, 好想要那個出風頭啊...

7/17
終於可以睡晚一點, 八點多起來
大家都在中庭
就拿了芒果大家吃
然後核銷, 找一堆發票
千藝的阿姨看我傷口,  馬上很熱心的幫我擦上檜木精油, 香死了, 很喜歡這味道
後來肉肉不見, 花很久時間去找
竟然在我們放棄之後要去附近繞一繞的時候發現了
通知張憲文他們之後我們去竹仔腳看看
經過侯老師家時遇到千藝他們, 就停下來聊一聊
然後去竹仔腳工作站, 本來要去吃辦桌的, 發現沒人邀, 只好放棄
坤益大哥說要載我們去吃麵!! 得救了
去上茄苳吃了不錯的炒麵, 切一些滷菜, 滿足!
再回去基地把東西收一收
拿了麻繩去做樓梯的扶手, 還有枕木當作水溝上的小橋
看看雨後泥濘不堪, 就用一個枕木連接橋跟涼亭
再把磚鋪一鋪, 小樂妙妙他們來了, 小樂建議上樓梯前有個地方墊腳, 好建議, 也有一些磚鋪起來了
現在就算雨後, 走在那裡也很舒適了, 總算算是完成, 可以放心地離開
回程開到西螺休息站, 憲憲累了, 換我開, 第一次上高速公路, 很睏, 很危險

2011年7月15日

7/15 記 (田園藝攻隊工作日誌)

7/14
前一天畫押 不准改設計
樓梯 工具箱椅 上樑 還有磁磚是最重要的工作
一早上樑 配合坤益大哥神奇的"夾"式固定
鎖上前一天去萬章買的五分八吋螺絲
妙妙 文魁 小業 適合
上樑比想像中簡單
然後釘板子 文魁伯不知何時已經把補強給釘上去
釘上前一天買的兩吋半釘

上去平台的感覺很爽
就在芒果樹和楊桃樹旁 可以直接摘到
也可以從芒果樹爬上去

下午坤益大哥和攝影大哥和理事長都來
都很喜歡在平台上的感覺

然後擔心樓梯 想了很多種方案
文魁伯很保守 希望做安全一點的
然後做樓下的地板 決定用蝸牛圖案 敲碎排一排就砌了
還有下面的工具箱椅要用磚頭砌 妙妙來教
材料有 水泥 砂 水 大約是 1:1.5:0.5 很靠感覺
要注意有沒有水平 要常量 最好從短邊砌 砌磚之前磚要泡水
最後要用海綿擦乾淨

他們砌磚
我去買黏著劑和磁磚黏著劑
到上次要磁磚的那家
剛好老闆的兒子在 帶我去倉庫那邊
我又撿了一堆磁磚回去
他說那附近是有錢人住的 白河前五名有錢的都住那
他是唸建築的 看起來很能幹
報我去白河圖書館附近的牆壁去看一個南藝大老師帶學生做的磁磚牆
走之前把填縫劑放到機車上差點倒 要再想好一點
回來走別條路 很棒 天氣很好 關仔嶺那個方向很漂亮

今天ㄧ整天天氣都很好
趕很多工 很棒
晚上回去做樓梯 用別人拆屋頂的結構木料來做
光拆就花很多時間
用電鑽也是有"眉角"的 小昱親自出馬果然沒問題

7/15
一定是到極限了
大家今天快八點才出門
先到工作站把樓梯給解決掉
後來大夥集思廣益
做出了一個有軌道feel的樓梯

回去繼續把下面的工具箱椅給砌完
最後還是決定用匾額
所以要砌六層 但沙子水泥不夠 只好砌五層
阿鼻跟Vikie繼續貼磁磚
貼了稻子和甘蔗 很可愛

拔麻載老穎下來
先去竹仔腳
然後去侯老師那邊看看
再看我們的
帶了西瓜來 順便把老穎放下來一起做

然後文魁伯載了窗子和孫子來
用鑿子把玻璃拆下 花了不少時間

然後南天來採訪
後來聽小V說講得不錯, 可惜都沒看到

跟健程去載匾額回來
結果摔車

沒多久烏雲蓋過來
第一次體驗到這種撲天蓋地的感覺
雲來得好快 就在頂上 天上黑白邊界看得很清楚 以為要龍捲風了

回來工作室吃水果
大家聊得很開心
喝五八趴
做了謝天地的西瓜
虧健程曬超黑 吃好吃的筍子

開心哪
要感謝好多人
坤益大哥 文魁伯 小V 易霖 妙妙 小葉 小白 婉如 小昱 順哥 正義哥 雅雯 健程 阿鼻 天保 Vikie 老穎 拔 麻

2011年7月13日

7/13 記 (田園藝攻隊工作日誌)

一早起到工地
和天保一起放樣
超沒經驗 還沒線
易霖帶了小白和小葉來
一看不行 全部重放
文魁伯來 沒多久放好 還有雷射測水平儀
線要拉緊 靠外側或內側要固定
再稍微畫一下就把竹子拔起來開始挖洞
很難挖 還有不少水 最多挖到七十公分
不過人很多 也是蠻快
其中一個洞竟然在四五十公分處挖到一個溜溜球, "真的挖到寶了!", 大家都笑了
一根一根埋進去之後 就很有感覺了
然後吃芒果 甲涼 坤益大哥的太太和佑佑也來
好熱鬧
然後Vikie來 他們三個鋪磚
我叫二樓平台的木料  
中午過後跟天保去找磁磚
跑到白河的一個倉庫 超多 滿載而歸
然後我去帶木料走 還沒鋸就載到工地..笨
坤益大哥說了新的加工方法是用夾的
然後我就帶去工作站加工
發現鑽頭太小 就去買 順便買螺絲那些
回來開始鋸
晚上看海綿寶寶
八點開會超嗨
mike說幫AMstudio準備廚餘桶超有梗
沒多久之後又衝一堆人進來
妙妙小V小葉小白 確定了後續的工程
然後開始想樓梯

2011年7月12日

7/12 記 (田園藝攻隊工作日誌)

現在是清晨五點半
天已亮, 霞即將散去

今天的工作是備材料和整地
等下要先去基地整理
昨天晚上去找坤益大哥開講, 他和村長伯都覺得水泥條仔會是方便又堅固的材料
他把堂哥阿虧找來, 請他帶我們
這種材料以前做豬舍常用, 但現在已經不好找, 他們想了一下才說, 白河的大成可能還有
所以阿虧大哥今天會帶我們去看大成建材行的水泥條仔

2011年7月11日

7/11 記

慚愧..最近拔嘛也許感覺都是看報紙才知道自己兒子在幹嘛
互動應該再多一點

九取七還這麼緊張, 證明設計問題還很多
雖然到最後大家還是都留著了

7/7
今天阿鼻不在, 完成超多事
早上用協作平台做好
洗兩趟衣服, 把要去台南的衣服準備好
照顧乒咕, 帶牠

7/10
多災多難是本日主題
修冷氣
車輪掉水溝
十一點半到
熬夜做模型

7/11
早上記者會
出風頭獎盃
工作服
割稻飯
demo
投票
結果統統有獎
去鄉情客廳找坤益大哥和佑佑
坤益大哥找文魁伯來
改設計
用豬寮柱

7/12
跟文魁伯約五點半
一大早起床
到了還是六點半
砍樹 摘芒果 搬枕木 搬垃圾
清出基地 剛好約一米五見方
原來是工寮 後來被颱風吹倒 所以很多垃圾
清完文魁伯來
開發財車載去白河買水泥柱
順便撿一堆"太魯" (磁磚)
水泥柱10尺650
坐發財車很舒服
開始熱了 脫上衣 後來曬傷嚴重
回到基地理事長和小V來關心
教了用水管 拉水線 找水平 用角尺找垂直 用錐子找鉛直 放樣 還有打基準樁
"怕ㄎㄧˊ啦" "ㄗㄨㄧ ㄑㄧㄣˇ" "ㄉㄨㄧˊ ㄚˋ"
叫我們到白河去買
五金行老闆娘不知道什麼是"怕ㄎㄧˊ啦"
買完看到對面的竹子店
說要買竹篙 結果是處理過的 一根三四公尺50元
所以要說買"ㄉㄧ ㄚˋ" 一根20元
竟然幫我們切 還很神的用菜刀"剁"尖 只要20 兩個老闆都是歐巴桑
後來買了斗笠 台灣做的 很可愛 60元
是七八十歲的阿罵閒閒做的 但一頂要做上整個下午
回去路上想起路邊有廢椅子可以撿
就跟天保一起拆了
再回去找阿鼻
然後去村長家吃飯
然後下雨
然後千藝工坊借我們"頭牆ㄚˋ"
然後橋仔頭隊的正義哥載我們去他們的基地搬磚
發呆亭很可愛
磚頭兩百多塊也許夠了
發財車還差點開不出來 在泥地上打滑
就推車
他說石頭路上有速度 不會打滑 幸好沒打滑
提醒我們現場可用的材料要多想 像是枕木
還有材料的擺放
還有整個村子的調查
還有多了解地主平常怎麼使用
搬完回村長家
小V覺得我們實在不行了
找我們討論 要把設計定案
定案之後
找易霖來幫忙
晚上去找文魁伯討論
然後去匯款給藍格
回來睡死

2011年7月8日


7/7記

一早帶阿鼻去搭火車, 阿鼻要去彰化溪洲做影像記錄, 是跟農業用水有關的議題.
出發的時間是七點四十, 到的時候差三分鐘, 沒辦法.

回來花東的事處理一下, 出門去找方圈圈.
每次都會有嚴肅的辯論, 唉, 應該想辦法更有趣一點.

晚上侯來, 肥華來, 去吃歡樂吧.

再晚上討論我們的蝸牛.
婉如跟黃大哥都不建議用竹子, 黃大哥還說稻草不防水, 很容易奧去.
阿鼻說在溪洲遇到一個南藝大建築的人.
他提醒我們, 蝸牛的造型只是造型, 真正要傳達的是安定感
所以心力應該放在怎麼做一個有安定感的空間, 蝸牛就隨意安插吧.
非常有理. 婉如很高興我們找到一個不錯的主軸, 而且也有找到故事.
昨天討論一下怎麼樣會有安定感, 就大約是高度, 採光, 以及結構穩不穩.
有個爺孫可以在裡面一起玩的祕密基地, 有傳承, 也是一種安定

再來開始研究google協作平台, amazing, 看起來很好玩.

2011年7月6日

7/6 記

早上在家問geng li結構怎麼做
他給了一個idea不錯, 是用paper mache
可以防水,很輕, 也很堅固. 跟竹子一起搭配著用.
然後買了釣竿, 一支四公尺的才168.
下午把東西全搬到OT
一個人搬三個汽車電池, 兩個充電器, 兩個轉換器, 兩張海灘椅, 兩個輪胎, 還有一桶木牌跟一箱電鑽
中午十二點日頭正烈, 計程車司機一定覺得我瘋了
接著honki回來把三低印表機拿出來看, 好玩
他開始賣一堆有的沒的籌錢
然後開工, 用鑽頭把海灘椅的卯釘給鑽掉, 還蠻快的, 全拆完
結果發現螺絲尺寸不合再跑一趟新遠東
設計得還不錯, 應該可行.
回來之後已經差不多要去開會了
就去大紅. 原來老闆真的跟陳映真很熟.
拿了兩份破報看看, 看到偉大的陳明章以及兩個住在台南的人, 二手物品堆滿家裡. 想法很棒.
"陳德政一定沒聽過江蕙", "很多人鄙視名牌, 但臉上掛的木框眼鏡卻要價上萬元"
用雄厚資本堆砌出來那與眾不同的品味, 也是文化資本的一個面貌. 一種比較講究的奢侈.
"環保的帽子太大了, 我們只是喜歡老東西的氣息"
好真哪, 多少人戴著大帽子空講大話.
然後巧遇陳怡君. 接著智傑欣榮來.
討論瑣碎的事太多的議程, 討論死刑, 討論各界批評指教.
說了台鐵公會的故事以及內幕. 討論顏嘉成和大王的不同. 還有顏嘉成提到的"產銷的三個層級", 下面一層是眾多的小農, 中間的是整合者(活化社區等等), 最上面的是一個共有的銷路平台. 如果是由眾多小農成立基金會or合作社, 雇用上面的兩層, 壓力會減輕很多. 另外有人說大王利用小農捧紅了大王這塊招牌, 但這一個社會資本卻沒有回饋到小農身上. 但如果掛不掛大王招牌, 價格差非常多. 也許一併掛小農的名會是個方向. 獲聊了外行看熱鬧, 內行看門道的司馬庫斯.

2011年7月3日

農業與糧食專題_期末報告

農業與糧食專題_期末報告                                                                 陳星翰 b95502011
本 科是機械系, 又是在都市土生土長(這詞用在都市人實在不大貼切), 會跳進來開始關心農業主要是因為去年底跟著一個營隊下鄉到竹東, 體驗很深刻. 那幾天是我的農事初體驗, 第一次赤著雙手雙腳, 徒手從地底挖出熟成的地瓜, 第一次”空”土窯, 第一次握鋤頭, 第一次感受到土地的溫度還有農村裡人情的溫度. 農村的美好成了第一印象, 因為嚮往所以關心, 因為關心所以知道了農業的困境, 也就因此為農業農村以及農民感到不平. 這忿忿不平正反應著我對農村的歸屬感, 我想了解更多, 想為她出一點力, 然後我找到郭老師這堂課.
一 整個學期的紀錄片轟炸(是對內容的震撼), 把我轟得心驚膽跳, 我太無知了. 上這堂課像是服用大補帖一樣, 腦袋瓜子裡會產生麥當勞, 孟山都, 基改作物,  WTO, 大企業大規模經營農場這些毒素的抗體, 同時也生出更大的決心想投注心力設法扭轉困境. 所以這學期會開始閱讀相關的報導, 文章以及評論, 甚至站上街頭. 但想想總是破而不立也不是辦法, 就蒐集了很多有趣的例子, 看看這些人如何運用創意試圖開始他們的小革命. 這些案例的分享很適合放在"台灣農業的未來”的報告最後, 也很適合放在整個課程的最後, 激發創意, 讓大家在看過那些血淋淋的真相之後將不平轉化為熱血的行動. 當天報告因為時間掌握不周, 報告得很倉促, 甚至有些內容只能唸過標題就帶過, 很可惜. 在這個報告裡, 我會再描述得完整一些.
我 從雲林老家的現況看到台灣農村景象的縮影. 每年返鄉過年就像是定期追蹤病人的症狀般, 檢視人口外移, 老化以及整個村子凋零的過程. 每年僅僅一張快照, 無法從中看出什麼, 但累積到現在二十多張, 就能動態地感受到村子在變, 在老化. 從小時候住得滿滿的熱鬧的三合院, 夏天傍晚大家還會拉椅子到庭院來乘涼, 開講, 還有大年初一的爆竹聲響, 除夕夜裡玩沖天炮的野孩子們和街上擺的流動夜市和野台布袋戲, 這些景象都已不復見, 只在某一年留下"到底是去年還是前年消失的?”這永遠的謎團. 小時候只覺得沒得玩掃興, 現在知道了一些事, 會感到憂心, 現在我們的老三合院只剩下六個平均七十歲的人住著, 我很怕它哪一天會像隔壁那家一樣崩壞. 但農村真的如此一文不值以至於要被這個時代給淘汰嗎? 所以我嘗試問了幾個問題, 然後看看可以對應上哪些我找到的案例.
第 一個我問的是農村的價值. 不管從自然生態, 文化傳承以及人際網絡關係的角度來看, 農村都很有價值, 可惜被產值這個因素給箝制住, 使得其價值無法被彰顯, 反而一步步走向衰頹. 因此現實的問題不能不去面對. 於是有人開始思考如何讓農村能在現代社會生存同時又能保存其價值. CSA是其中之一.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中文有人翻作”社區支持型農業”, 強調農村裡互信合作的人際網絡, 建立食物的消費者和當地的農民與農村之間的連結, 使得農民獲得更多保障. 因為消費者與農民共同分擔風險, 所以農民不至於因為氣候異常, 病蟲等災害落得血本無歸. 消費者也因為直接與農民面對面, 了解自己購買的食物是經過什麼樣的過程栽種出來, 免去在市場裡因為不知食物的來源擔心食物的狀況.
CSA 這個概念落實在台灣, 有幾個比較有名的例子. 像是宜蘭的”穀東俱樂部”. ”穀友”們在年初算好自己未來一年預計食用的米飯量, 向”穀東俱樂部”認”穀”, “穀東俱樂部”便會在收穫後定期宅配稻米. 而耕作的過程記錄都會在公佈網路上, 甚至如果”穀友“願意, “穀東俱樂部”相當歡迎他們親自到田裡巡巡. 這種互信的連結使得”穀東俱樂部 ”的創辦人賴青松渡過了不少難關, 例如有一次因為保存的問題, 米宅配到”穀友”家一陣子後開始變質, “穀友”直接透過網路反應, 賴青松馬上著手解決問題, 後來發現是稻穀保存時的溼度出了問題, 便馬上改善. “正是穀東與田間管理員之間的信賴關係, 以及坦率溝通的方式, 才能愛短時間內找出問題所在, 如果在一般的流通市場的話, 或許買賣雙方只得繼續摸索, 互相猜測而未可之吧!”, “我想我們要的不是一種永不發霉的米, 而是一種友問題可以隨時面對的安心與信賴”, 賴青松在他的書”青松ㄟ種田筆記”中這麼寫著. 除了穀東俱樂部之外, 還有幾個成功發展出類似經營模式的例子像是”大王菜舖子”, “彩虹農場”等等, 或甚至像”248農學市集”這另外一種操作模式, 他們都強調以互信作為基礎的產銷方式, 而互信正是農村最可貴的價值之一. 這也證明了即使現今都市化, 全球化以及商業化如洪水猛獸般大舉入侵, 農村的價值仍能保有一片天.
上 一段提到的幾個例子, 都會強調其作物自然無毒, 我認為這不是巧合, 而是關心農業產銷問題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從關心永續, 健康的耕作以及飲食開始, 大家可能都有相同疑問, “我們只是想要安全的吃, 為何如此辛苦?”. 畢竟自從綠色革命以來, 雖然產量大增, 成本降低, 台灣的農地卻開始變得不永續, 開始有污染, 地力過度消耗等問題. 這也就我第二個主題談到的農村的永續. 從生態, 文化傳承這些角度來看, 慣行農法都不是永續的耕作法. 一方面它是以破壞生態(使用除草劑, 殺蟲劑)的方式換取單一物種的生長, 另一方面是以化學, 科學方法替代傳統農耕知識. 如此把作物看成純粹的商品雖然提高產量以及降低耕作成本, 但長遠來看, 其損失的價值超過當下所淨賺的那些錢. 肥沃的土壤是很珍貴且很複雜之物, 暴力地用農藥以及化肥來對待破壞性是長遠甚至是不可逆的,   復育一塊土地代價何其大; 上百上千年傳承下來的古法是多麼寶貴的文化資產, 失傳也是個不可逆的損失, 要找回一項失傳的古老智慧要耗費多少心力去尋訪? 可惜這些損失的影響是相對無形且長遠的, 再加上進口廉價糧食造成的壓力, 農民似乎無能為力, 只有臣服於農藥化肥的威力.
來 自澳洲的permaculture(有人翻作樸門農藝)或能成為一個解決方案.  樸門農藝並不是單一的農法, 而是一套對待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準則. 強調三大原則:照護地球, 照顧人類以及分享多餘. 其中有幾個較具體的概念提到如何讓人能不那麼費心耕種, 或是重視傳統農業知識. 例如創造一個模擬自然的系統, 在系統建立之初, 任其展現演化的過程, 並視情況管理, 增加或減少系統中的成員. 如果經營得當, 這個自然的系統就能持續生產, 自我修復, 並且使人需要投入的能源與人工越來越少. 在峇里島, 村子裡的人在住家旁邊的森林裡就能取得生活中所需要的燃料, 草藥, 食物以及工藝用的素材.與自然合作而非對抗自然. 還有, 觀察傳統農耕中保有和自然合作的智慧. 樸門的創始者Bill Mollison之一有次到希臘, 發現種葡萄的老婦人, 總是在葡萄旁種玫瑰. 婦人說:"玫瑰是葡萄的醫生, 假如不種玫瑰, 葡萄就會生病", 背後的科學原理其實是因為玫瑰根本分泌的某些化學物質讓葡萄根吸收之後能抗蟲害. 另一個例子是在菲律賓, 一個種植香蕉的農夫在香蕉根部附近種植了豆子和辣椒, 後來發現其中原理是因為豆子能幫忙固氮, 而辣椒可以防止甲蟲攻擊香蕉根部.由此可見, 有時用自然之間一物剋一物的道理來解決自然的問題, 會比用不自然的化學撲殺方法來得更有效. 另外, 樸門農藝認為所有人都應該有農業生產力, 若是所有人都有責任從純消費者變成有農業生產力的人, 那麼就不會出現仰賴大規模, 大量施農藥, 化肥的食物生產系統, 使全球食物供應鏈成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活動, 並且破壞其他生物的棲息環境以及生態平衡. 因此無論是一個陽台, 數十戶的估用, 數百人的社區甚至數百萬人的都市, 都應該設計食物生產的系統. 這樣的看法與後面會提到的都市農業以及半農半X的概念相呼應, 都說明了食物不該完全只由農村負責生產, 都市也不該只是完全的食物消費者.
延 續食物不該完全只由農村負責生產的思考, 農村也不會完全只有生產食物的價值. 曾有聽過一種說法, 說鄉下人沒文化. 或許他們說, 在農村聽不到國際知名管絃樂團演奏, 看不到某印象派大師經典畫作的展覽, 或是看不到前衛的戲劇與電影, 甚至是少了幾家小眾咖啡廳, 沒什麼文藝氣息. 文化的範疇如此狹隘, 只容得下那些奠基於雄厚的資本上, 有些甚至是移植自外來文化的文藝活動嗎? 四個來自輔大的學生不這麼認為, 於是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靠著兩部摩托車走遍台灣大小鄉鎮,尋訪並以文字和影像忠實記錄逐漸淹沒於快速時代變遷下的一百個傳統行業與手藝, 他們出了一本書叫做”尋百工”. 我認為這些傳統技藝承載的文化, 歷史意義以及匠師們的靈魂比起某些自詡文藝的人花錢買來享受(附庸風雅, 凸顯品味?)的”文化”更精彩, 更生動. 在雲林西螺有個叫藝術兵營的地方, 裡頭一群人試圖找回老匠師傳授蓋土角厝的古法, 並實際運用古法在當地蓋一個; 土溝村的有個由南藝大建築系所的學生組成的優雅農夫工作室, 他們從土溝村的最後一隻水牛找回歷史, 也找到文化, 藝術的切入點, 從最初幫水牛蓋一個家, 後來做了水牛公園, 接著很多彩繪, 裝置藝術開始出現, 村子因為這些事開始活絡起來, 村民找回自信和對周遭鄰里環境的關心, 並組織起來一同討論村子的發展以及文化傳承. 現在整個村子裡可以說是處處藏驚奇, 可愛得令不少離開家鄉的人紛紛回到村子裡住. 證實了農村不但有文化力, 而且力量還很強.
“那 麼農村裡有知識嗎?”, 這個問題若是問竹東的建泰大哥, 他會跟你說”農村是知識密集的地方”. 建泰大哥是工研院的研究員, 他認為農事牽涉到氣候, 生態, 生物, 地理, 土壤, 水文等等知識, 簡直是包山包海, 這麼多種因素綜合使得農事有相當高的複雜性, 老祖宗已經累積相當多的經驗法則流傳下來; 像是新竹阿燈大哥近幾年實踐的鴨間稻, 可以除福壽螺, 有可以得稻鴨子的糞肥, 還可以養鴨,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我問他怎麼想到這麼生態平衡的做法, 他說從小看著看著自然就會, 這是老祖宗的智慧. 但這些一輩子都學不完的智慧, 卻少有人運用科學研究方法研究它們. 問題的癥結在於, 人們願不願意投入心力研究與學習. 建泰大哥最常提到的就是高爾夫球桿與鋤頭的對比, 為了增進效能, 高爾夫球桿不斷推陳出新, 不知多少資源投入研究, 就為了讓玩高爾夫球的人可以把那顆小白球揮得更遠, 更準; 同樣的事為何不發生在鋤頭身上呢? 為何沒有人投入研究, 設計更好握, 更省力的鋤頭?
又 如資訊, 能源, 機械這些所謂高科技能不能運用在農事上呢?美國有一群人正在嘗試open source ecology以及global village construction set, 應該最佳的例子. 一群高科技知識份子, 來自機械, 資工, 生態, 電機, 能源等等不同領域, 他們都是該領域的菁英, 也同時意識到全球化供應鏈, 以及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的生產造成環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因此他們聚集起來, 想要發展出一個小型的, 自己自足, 物質循環利用的系統, 甚至可稱這個系統為一個生態系. 生態系中包含了人, 機具, 能源, 生物, 土壤等等元素, 彼此互相依賴, 合作, 共生. 他們憑著科技的專長, 正試圖設計出可以實現這個系統的所有機具以及建設, 並將所有研究成果分享在網路上, 讓全世界所有有興趣投入的人能夠加入, 參與設計. 如果一個這樣的系統建立起來, 或許能運用他們發展出的模組, 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實踐.
上 述那種種農村擁有的, 若是沒有”人”的參與, 就無法發揮其力量, 而這些人還需要是自覺已被喚醒的人, 具有主動性, 如此農村才算有了主體性; 若無法組織起來發揮力量, 農民可能只能繼續認命地任由掌權者, 財團欺壓. 除了農民需要自己組織起來之外, 也需要學界, 音樂界, 教育界, 文學界, 民間組織等等各種不同領域從各個不同角度給予力量. 像是清大彭明輝教授成立了部落格將他的觀察與批判公開讓大眾知道; 林生祥總是以農村, 農民作為題材創作的音樂; 一群關心農村議題的人組織成了”台灣農村陣線”為農民出力, 發聲; 三峽民義國小的主任甚至就在學校建立了有機菜園加上羊圈, 給學生最直接的農事體驗以及教育; 陳韻如導演的. 他們的行動無論是啟蒙, 傳播訊息或是直接走上街頭向政府施壓, 都能為農村及農民凝聚更多力量.
農 業的想像當然也不僅只發生在農村, 民以食為天, 吃飯皇帝大, 不管生活在鄉村或是都市, 人都要吃飯, 但為何分工要如此細, 讓農村專事生產, 都市只負責消費? 要破除這個迷思, 古巴以及西雅圖的都市農園是最好的例子. 古巴因為受到石油禁運制裁, 必須解決糧食生產問題, 因此土地無論是都市或是鄉村都好, 只要有辦法就盡量用來耕作, 使得農業重新被人們重視, 甚至吸引人們開始當農夫, 農夫在古巴不再是社經地位低的職業. 西雅圖則是政府就有個叫做P-Patch的部門在管理都市農園的事務, 整個西雅圖有七十多塊都市農園, 參與的人超過六千人, 而且想租下都市農園的人大排長龍, 提出申請後要等上一兩年才能排到, 可以看出這個都市對於耕作的需求是普遍的, 一方面是西雅圖早期就是個農業城, 因其地理,氣候及水文條件佳, 使得農業發展興盛, 耕作對當地人來說不是件遠在天邊的事, 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及推廣, 讓都市農園在西雅圖發展得相當成功. 都市農園不但提供市民耕作, 自給自足的機會,另外還結合了食物銀行, 讓產出能貢獻出來作為社會救助, 而且也讓都市的綠化有另一種形式的表現.
提 到都市綠化, 除了草地或造景園藝之外, 若能有”可食地景”似乎是個一舉兩得的選項. 大猩猩綠色游擊隊就是因為一群有志青年觀察到這點而成立. 他們以游擊的方式在都市中實踐農作. 腳踏車菜籃, 電線桿, 好好看的台北假公園, 乃至於振興草坪都成了他們游擊的對象. 就像塗鴉似的, 遍佈各地, 一次又一次的激發人們的想像.
我在報告的最後問了大家這堂課最後的問題”我能做什麼?”. 這也是我現在不斷在問自己的, 我能為前述的那些農村做哪些付出? 本科是機械, 興趣是親自動手做一些裝置, 我想傳統技藝, 再生能源, 農具改良都是我可以考慮的方向.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半農半X”, 顧名思義就是過著一半農耕自給自足, 一半發揮自己所長, 實現自己天命的生活. 我深受打動, 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生活方式.更進一步, 若是能運用所學, 幫助農村, 例如教村裡的小孩數學, 英文, 甚至帶著他們跟著我敲敲打打, 或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整理. 美化村落, 使得村子就像土溝村那樣恢復生氣, 我此生了無遺憾.

2011年7月1日

avoiding the local trap

 

Copyright @ 2013 DIY Is Yummy.

Designed by Templateify & College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