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成也多巴胺 敗也多巴胺

多巴胺連結刺激與報酬,也就是「欲望」的具體型態,能使人展開行動。換句話說,面臨刺激時腦內會分泌多巴胺,使人「預期」報酬而處於「興奮」狀態(精蟲充腦)。於是人行動得到了報酬,實現預期,然後馬上解除興奮狀態。多巴胺也使人專注於產生刺激的來源,狂熱、浪漫、奮不顧身、執著、執迷不悟都是它的小孩。另外,面對新事物也會多巴胺促使我們學習。


進行有直接預期報酬的活動時,人會上癮,但癮頭被解掉之後就墜落谷底,等待下次癮頭產生再次準備升天,簡直就是希臘神話中日復一日地推著大石的薛西佛斯,身處地獄之中永無擺脫欲望的一天。這種滿足之中沒有牽涉任何質的改變,唯一能稱得上有改變的就只有不斷流逝的時間,但時間流逝卻沒有發生質變,其實就是一種損失。

真正的滿足來自於質的改變,但行動之前無法直接察覺質的改變,因為察覺質的改變的時機是下次再次行動之後,因此無法預期;無法預期質的改變,它帶來的報酬也就無法預期,就像我們若每天下廚,只會知道廚藝應該會進步,而不會知道何時會感覺到品質提昇帶來的喜悅,或是何時受到稱讚。

現在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滿足了。第一種是解決預期所得的報酬(直接),除了滿足欲望沒產生任何改變;另一種是察覺到質的改變而產生的預期(不直接),這是伴隨「實際」改變伴隨而來的希望。簡言之,若要擺脫失落,必須明辨欲望和希望的差別;快樂除了來自多巴胺濃度,必須還有實質的改變。一路推論下來,迷失在夢想裡推不動現實簡直就是身處地獄永超生之地。

套到基本功、黏,然後不斷要求裡做櫃子的例子,把櫃子做好只是滿足當下的腦熱(欲望),誠實地面對自己,好好地要求一個櫃子才真能帶來快樂。

再用同樣觀點回觀我的「無感」,發現原來我是錯把滿足欲望當成有感、樂在其中,以為只有高濃度多巴胺帶來的興奮才是快樂,於是不再找朋友、不再彈琴,因為沒有新意,不會產生多巴胺。但我忽略了,新意不只能事物的新種類發掘,而還能從對同一事物新觀點中,簡言之,就是眼光、鑑別力;越了解一件事,越能掌握越多資訊並且發掘越多新資訊。於是不斷自我要求、追尋突破不能解讀成單純為了滿足無止境的欲望,其實那才是為真正的快樂努力。

至於現在難以產生新觀點,對新事物好奇的原因,可能是過去電動、電視成癮,使大腦失去敏感度的關係。

參考文章:

Unknown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0 意見:

張貼留言

 

Copyright @ 2013 DIY Is Yummy.

Designed by Templateify & College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