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聲音課心得

        First thing to say ,I had a lot of fun during the week I was working for the project.
       Actually, I was quite worry about the demo that day at 寶藏巖, because I haven't seen the whole piece yet before the demonstration. Fortunately, the surprises(mistakes) were not that bad, someone was even touched by them.

       The original of this project is those old folk songs which my parents often played during my childhood, my father even whistled when he was showering, those are vivid images in my memory. I don't get rid of these images until now even they don't play much in recent years. Sometimes, I would find some old folk songs to listen, I like them, they bring me back into some old stories. They are part of me. Then, recently there were two songs remind me of the varieties of quality of sound from different recording and playback devices, they are 林生祥's "菊花夜行軍" and 純純's "月夜愁". I realized that the noise in the recordings and the "bad quality"(most people would say it bad) of the recordings really make differences, they are tactile, and I see them as textures of a particular period. I'm lucky, because I'm able to access to almost any kind sound devices, from vinyl to mp3. And Yannick has said that if I ask people to show how they play music would be interesting, so the idea about "play a song for you" suddenly comes out. That's it, the story of the birth of the project. Next I'm going to talk about what I've learned from the entire project.

        I found something interesting about music in a sound project. At first, I couldn't imagine that there will be a whole song in my project, because people tend to focus on the melody of the music whatever the type of it when it comes out , and then define the sound as "music", this action is quite dangerous for listening a sound project, so trying not to let music appear in my project is my first thought. The group which recorded chess sound has similar concern so they decided to shorten the part of there recording that include music. The group recorded the sound of cafe and the group showed the commercial-like video faced some problem with this, too. So dealing with music in a sound project is really a big deal. However, the problem seems not so serious in my project, though the whole song goes through the entire video. I think it is because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qualities of the songs coming from each sources were really different. The gaps between each sections are great, so audiences may have a strong conflict at the transitions, then try to feel the differences and have fun in it.

         The second thing I learned is about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when I'm wearing a camera. Even I show respect and try to be really humble and harmless, they still fear to face the camera, and don't  care about what my purpose is. In this situation, try to talk about some old folk songs seems working great, at least they know I tend to do something with the songs they are also interested to. Find some common interest to talk about is never a bad start.

         And I have two surprises(forget the mistake in the video, ha), one is the the quality of Yannick's  equipment, the quality of the sound is super good. Actually, I would have been stunned by the gorgeous sound if I didn't have to hold the camera. I haven't realized that the effect of a equipment could be that huge. Unfortunately, I couldn't bring all the audiences to Yannick's room (and other places in the video) :P This remind me of the fact that no matter how good is the recording device, once the sound (the situation) is recorded, it is distorted. But I still can give the audiences a clue, they may listen carefully next time when they find some interesting listening situations, that's all I can do with the limitation of the form of demonstration.

          Another surprise is that almost everyone had fun while they were watching and listening to the video. I think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everyone are familiar with the content, so can be easily touched. It's just that the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and spreading so fast that people soon take it for granted , so they don't pay much attention on the differences that everyone should have already noticed. Anyway, I'm glad to see surprises and joy of audiences.

          I'm not going to do the similar work recently, or at most one piece more, because the form is  almost developed, the rest things to do are just find some new place, new people, new devices, also funny but not that much; discovering a way to put things and ideas together and realize it is much fun, that's my favorite word - tinkering. Yannick has talked about this notion in the class, try to do more instead of letting the process to be like this: an idea come out --> realize it --> done. I was surprised at the moment when he said that, and one day I suddenly figured out , Oh! It's tinkering!

          Thank for this class, give me a new way to discover a place with sound now(like this), I think dealing with "soundscape" is mainly about this process. And that is the next step.

                                                                                                                             
                                                                                                                                        Loooffy



the two songs I have metioned about in the essay:



2011年6月27日

搭呼爽, 蓋理想!_素材


遠景
大洞山
枕頭山
關仔嶺
金X寺 (台南歷史最悠久的廟, 堪稱台南信仰中心)

基地
兩分半稻田
長滿雜草的排水溝
要過橋才能到的嘉南大圳
樹大約是南北向兩排 中間有空地

植物
數棵芭樂樹
數棵芒果樹
一棵大葉欖仁樹 (十多年前樹苗從嘉義火車站來, 種來乘涼)
稻田邊雜草 (會用除草劑除)

動物
青蛙會被除草劑毒到
很多蚊子

使用習慣
平時會來但不會待很有久
從家裡拿工具過來
水果種來自己吃
稻作兩期
晚上比較少去

大哥的期望
要有故事性
回憶起小時候的故事

歷史
最早最早是窪地 沒種田
後來民國53年墊高 開始種
阿公傳下來的
從甘蔗 麻 黃X花 竹子 稻子 芭樂樹都有種過
以前不用藥 很多青蛙蚯蚓
挖來的蚯蚓可以釣青蛙

材料
水管 (鐵&PVC)
萬能角鋼
匾額
畫框
枕木
酒瓶
木板
茶桶
竹簍
破櫃子

搭呼爽, 蓋理想!_idea


只是很初步的假設
採光問題 --> 天窗
地板問題 --> 磚頭&植栽
蚊子問題 --> 大肚魚

但一直去想上面這些問題 會變得好像有點在"做什麼空間"
剛才洗澡的時候突然想到"傳承"這件事
是從黃大哥提到"故事性"衍生出來的想法
不知道黃大哥有沒有孫子了
對小孩子來說 在故鄉有個祕密基地是多麼棒的事情
尤其在裡頭又可以探索以前阿公他們是怎麼過生活

應該會有很多不同層次
從好的空間設計到生態設計到文化以及歷史的層面都要考慮

  • 那塊田的作物歷史我覺得很有趣, 也許可以做一排彩繪地磚, 一步一步走過去
  • 大葉欖人樹的來歷很棒, 黃大哥是在鐵路局工作, 樹苗又是在嘉義火車站得到. 我想做一個會風吹過發出嗚嗚聲還有扣扣聲的裝置. 而且這棵樹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話的最佳典範, 不管是對黃大哥或是對他的子孫甚至是我們都意義非凡, 我目前只想到一把椅子還有一塊介紹樹的典故的牌子(or黃天線你會畫繪本嗎? 要不要來刻繪本, 版畫的那種感覺), 但不知道怎麼繼續發揮.
  • 風箏, 一定要盧黃大哥教我們做風箏, 畫很多風箏在秘密基地上飛, 畫什麼大家幫忙想
  • 兩個大甕(不一定)養大肚魚來吃蚊子, 再放布袋蓮吸收掉大肚魚的排泄物
  • 種香草 or 其他作物的菜圃
  • 做一個小小的屋頂, 雨水可以回收來補充大肚魚缸的水
  • 天窗, 在大樹的枝葉用某個結構撐開引光進來
  • 藏寶, 讓小孩子來挖寶, 不管是古早的玩具, 古早的生物, 等等, 形式我還沒想到, 也許是個回到過去的時光膠囊(我們可以跟黃大哥一起埋), 而且要再多問問黃大哥的兒時玩什麼.
  • 一個可以讓眺望遠山可以發生, 不被芭樂樹給擋住的設計.(樹屋之類的, 或是樹梢上的椅子, 之前看過竹圍工作室有藝術家把椅子放在屋頂上, 感覺很棒. 有個日本建築師蓋過一個茶屋立在五根巨竹上, 也許是一種方式)
  • 我問個那個很白痴的果實丟在地上的白痴問題, 不過既然這裡果樹那麼多種, 把種子分別裝在不同的罐子裡一定很棒, 做成像是台南種子博物館那樣應該很好玩.

想出這些idea很容易, 難在形式, 這要大家一起想. 

[轉錄] 腳踏車拖車DIY

2011年6月25日

[轉錄] this is food

這影片和行動很有價值
具體的把平常掛在嘴邊的那些實踐
並忠實的記錄, 不疾不徐, 不卑不亢, 效果很好

作成一個this is food的展覽
跳脫賣菜的框框, 也跳脫展覽的框框
有機會到香港一定要好好看看

2011年6月21日

6/21 記

一個禮拜沒寫日記, 記憶就開始模糊了

[轉錄] 韓國經驗第二章


2011年4月2日星期六


韓國經驗第二章

前言
上一期的文章也介紹了韓國的農業改革經驗中值得借鏡的新村運動和韓國農協,以及韓國驚人的農業與農村發展。但是這些始於1970年代的努力所累積之成果,近年卻飽受WTO的威脅。本文將繼續介紹加入WTO對韓國農業與農村的衝擊,韓國政府的對策,以及工業界為了再度搶救韓國農業與農村而發起的「一村一社」運動。最後是對台灣企業、媒體,以及社會輿論領袖的呼籲。

[轉錄] 韓國農業改革的借鏡


2011年4月2日星期六


韓國農業改革的借鏡

前言
2005年起大陸吹起了一陣「農業學韓國」的風潮。韓國中央研修院學費每人每天100150美元,來此求經的大陸官員已超過700多人。這不是盲目的風潮,而是看到韓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驚人成效:從1970年代到現在,韓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始終保持在10.810.9之間。1970年韓國農業總產值只有8億韓元,1997年達到了293億韓元,27年間增長了1.38倍。1970年農業所創造的GDP僅為6億韓元,1997年增加到207億韓元。除此之外,韓國農產品價格高居全球之冠,但它卻仍舊是是韓國人的最愛。本文介紹這個韓國奇蹟背後幾個關鍵性因素。

農業與糧食專題_台灣農業的未來 (問題+案例)

==========農業沒價值?==========================================
  • 農作物產值低 (被剝削)
  • 回農村無法生存 (沒辦法靠種田吃飯)
  • 農村凋零 (教育, 醫療, 科技, 資訊的邊疆)
  • 人口流失 (老化)
==============================
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解決農民的產“銷“問題
共同承擔風險
在小的地域範圍內實踐,和鄰近社區關係緊密
省下運輸成本,減少大中盤與零售商分食利潤
親自參與農事
消費者、生產者、地主三贏

消費者與農民共同承擔風險
248農學市集
Mr.楊儒門
重新連結消費者和生產者,重新建立起人情、尊重和對土地的愛
與農民互動,了解種植的過程;敬農的態度
無毒、安全、友善
大王菜鋪子
東部
收數十個小農場的菜
以網路訂購, 宅配方式銷到都會區
肯定對土地環境較無害的農法
保障農民, 完全接受農民的售價
http://www.wretch.cc/blog/cutenana0704/18036045
    穀東俱樂部
    青松ㄟ種田筆記
    http://blog.roodo.com/sioong
    加納納部落經濟
    顏嘉成大哥
    --當地從1932就有種植咖啡的歷史,以此為靈感
    --希望能以產品訂戶的模式,讓年輕人回到部落
    --以高於市價收購的方式,來鼓勵部落改變種植方式
    遇到的困難:
    --有種植技術但沒有製作的技術
    --3/120
    --對人的剝削/對環境的剝削
    --信任/得利者離去
    解決方法:
    --地方風味(缺水的風味)
    --順應部落的種植偏好
    --複層植栽、多種作物全年輪作
    --最終希望部落能自己操作經營,找到自己的生活模式

      ======================================================================

      ==========農村不永續?==========================================
      • 消耗地力的農業 (慣行農法)
      • 有機的迷思 (大規模單一化企業化運作)
      • 小規模有機農業成本高 (價格高, 競爭力相對)
      ==============================
      樸門永續設計 (permaculture)
      permanent + agriculture
      使用在地且可再生之資源(太陽能、枯枝、落葉...)
      設計運用生物的特性與食物鏈增進效率、保持生物多樣性
      拋開大規模單一作物思維
      向大自然學習設計
      阿寶
      一個人也能做
      還農地於自然
      女農討山誌
        =================================================================


        ==========農村沒文化?========================================
        • 文化傳承出現斷層, 人們拋棄傳統, 走向"文明"
        ==============================
        阿燈的鴨間稻
        傳統農事做法
        除福壽螺 + 糞肥 + 鴨子,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生態共榮、無毒且永續的農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35072429842150&set=a.158828477466546.35784.100000181832293&type=1&theater
        =================================================================


        ==========農村沒知識?=======================================
        • 農業是知識密集的產業, 是很專業的行業
        • 前人傳承下來的經驗極其豐富
        ==============================
        鳳林, 北林能源村
        糧食作物以外的想像
        知識下鄉
        open source ecology 
          =================================================================


          ==========農村喪失主體性====================================
          • 咱們來開發農村 (虎視眈眈的政府以及建設商們)
          • 無力反抗, 無法組織, 認命
          ==============================
          學校教育
          田園藝攻隊
          音樂
          林生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4BWUug3eRw&feature=related
          學術界
          清大彭明輝教授的部落格
          民間組織行動
          台灣農村陣線
            ==================================================================


            ==========農業只能在農村?===================================

            大猩猩綠色游擊隊
            農業何以只有都會區以外的想像?
            又, 都市中的綠地何以沒有草坪以外的想像
            游擊 + 種菜 + 都市農業的想像
            http://blog.roodo.com/ggp
            文魯彬
            都市大樓頂樓的利用
            堆肥廁所
            西雅圖市民農園
            P-patch
            政府的支持, 民間團體的活躍
            西雅圖市民對都市農園有普遍認識並且自主性也強
            食物安全
            弱勢族群自給自足
            跨文化重現的場域
            勞動與園藝治療
              =================================================================

              =====我能做什麼?=============================================

              農業與糧食專題_農業的問題

              • 農村沒價值?
                農作物產值低 (被剝削)
                回農村無法生存 (沒辦法靠種田吃飯)
                農村凋零 (教育, 醫療, 科技, 資訊的邊疆)
                人口流失 (老化)
              • 農村不永續?
                消耗地力的農業 (慣行農法)
                有機的迷思 (大規模單一化企業化運作)
                小規模有機農業成本高 (價格高, 競爭力相對)
              • 農村沒文化?
                文化傳承出現斷層, 人們拋棄傳統, 走向"文明"
              • 農村沒知識?
                農業是知識密集的產業, 是很專業的行業
                前人傳承下來的經驗極其豐富
              • 農村喪失主體性
                咱們來開發農村 (虎視眈眈的政府以及建設商們)
                無力反抗, 無法組織, 認命
              • 農業只能在農村?

              2011年6月16日

              greening cities, growing communities 新鄉村報告

              Chap. 3  Seattle Model

              2011年6月15日

              蟬回來了

              好像睡了一整年, 突然在一夜之間全被叫醒一樣,
              昨天枝葉間還是靜悄悄, 今日大白天一個轉念, 發現已是眾聲喧嘩

              2011年6月13日

              6/12, 13 記

              6/12
              最近一兩週大約七點就會自動醒來

              2011年6月12日

              失去思想的樂觀遠比失去自由的恐懼令人感到悲哀

              真的是劉承儒寫出來的嗎?

              2011年6月11日

              6/11 記

              太開心了

              2011年6月10日

              新鄉村與市民農業_訪談阿燈大哥


              會把稻米賣給大盤嗎?阿燈不會,不過有些農民會,像這附近就是中興米收購的
              (丸;米被大廠商收購之後,就跟他原本的產地失去連結了)
              種植的地全部有三甲三,自有地三分三,其他都是租賃的
              一期種全部稻作,第二期種半稻半地瓜
              全台灣農業問題不外乎產與銷,對農民來說產不是問題,銷才是困難的

              前年,建泰比較熟了(大家談得來)之後跟我聊,問我產銷的問題“如果東西還沒種之前就賣光了,你要不要?“
              (建泰家也種西瓜)
              當然說好,所以就互相討論,就開始實驗社區支持型農業
              剛開始很累!兩個人付出很多金錢跟勞力,還沒辦法回本
              現在知道可行,但是還是要大眾的支持,社區支持型農業需要大家共同承擔風險

              正常的社區支持型農業,農民應該要獲得一定的利潤,可是這只是實驗階段,目前是沒有利潤的收成;其實以這個模式下去做是可行的,不過因為還在實驗,所以我們把經費壓到最低,先把實驗做出來為原則。但是經過我們的計算是絕對可行。

              應該是生產者、消費者、地主三贏的局面。

              可是現在有問題浮現;當顧問(阿燈與建泰)很忙的時候,彩虹媽媽們就群龍無首了;我們覺得他們已經會了,而且他們已經上網找了很多資訊,但是實際操作還是遇到很多問題。他們只是理論上會,實際上卻不會。加上網路上找的資訊,北、中、南、全世界的耕作條件都不一樣,包括氣候、土質、水質都不相同,所以就面對很多零零碎碎的小問題,造成收穫不好。這個社區支持型農業,他們又一定要做有機,化學肥跟農藥都不能用,造成產量不好、不順利等等。並不是因為有機造成,而是因為專業不夠。有機這個東西本來就很複雜,加上我們又沒有蓋溫室,是室外環境,所以包括白粉病、露珠病、蟲害阿等等都會發生。那因為這些社區媽媽他們的要求太高,其實一開始不需要要求這麼高;上一期是做無毒,無毒可以用化學肥,只要不噴農藥就好,反而是很好耕作的,雖然還是會有蟲,但是它需要營養的時候你有給它營養,它植株比較健康,有機的植株反而比較不健康,營養接收度不夠。現在有購買有機肥,也有自己試做液肥跟堆肥。現在會出現這麼多小問題,(都不是大問題),也是因為我們兩個今年都沒空,之後會調整過來,因為那塊田還是需要一個比較專業的人照顧啦。

              做任何農事還是要有一個比較專業的人帶頭。
              彩虹農場;阿燈自己出面向別人承租的地,地租很便宜(一年三千元)
              不過彩虹媽媽們要負擔的除了地租,還有資材及阿燈的顧問費

              共兩分地,有17個核心成員(操作者)與7個出資者(實際操作者約11人。出資者不出勞力所以要繳比較多錢,至於與核心成員出的錢的比例就要大家一起討論),每期都會重新調整;如果以阿燈自己經營,可以以這塊地養35-40個家庭,現在24個家庭分,還是會有剩下,就分送給親朋好友(並沒有販賣行為,一方面是希望大家不要捨不得吃自己種的蔬菜,一方面也是因為社區支持型農業,大家已經攤付完生產成本了)
              目前收費還是很便宜(還在實驗性質),一直有人想加入,但是不能超收
              95%都是一期接著一期繼續參加的
              建泰大哥也有跟工研院申請計畫,有一些經費當作補助,用來購買資材等等,不過計畫只有半年,所以下一期收費又會重新調整了
              這次的玉米可以賣到一萬塊,等於一個人可以分到四百,所以所有收成加起來一定超過他們投入的資金

              農民不用花心思去賣、找銷售管道,也不必做的半死,只要教導與協助就可以了;對地主也一樣有利。如果農民是用自己的地那就更雙贏了,除了收地租之外,還可以有顧問費當收入

              賴青松那樣委託一個田間管理員的模式是另外一種,但他也面臨問題(請問建泰)
              社區支持型農業是可以玩的!假設一個人有兩甲地,五分作菜園,其他做私人種稻米;社區跟你買米,菜社區自己去拔,農夫會輕鬆很多!不用擔心銷售管道啦
              而且又吃的健康,因為農夫每天的經營都透明化,根本不需要有機認證跟產銷履歷,用看的就看到了

              除了初期教導跟一些比較粗重的工作會幫忙,其他都給社區媽媽全權照顧
              每週會開會討論細節,以大家的意見為未來操作的方向;每一期開始前,參與者們會共同決定這一期的耕作物、要做幾期、規模等等事項

              照阿燈的正常算法,每個人每天平均應該花不到一小時就可以經營好這個農場
              不過初期建泰調查的資料,每個人平均一天花了3.5個小時,那是因為剛開始完全不懂(連十字花科都會種到死掉)
              大家都居住在距離菜園三公里內的距離(很近耶)
              達到產銷平衡,三贏的局面!也讓大家吃的安心

              阿燈無毒做兩、三年了;以前是老一輩的人覺得非慣行農法做不起來,我們也就跟著做,後來想一想不對阿!為什麼一定要照著老人家做,所以我會試驗很多不同方法,今年鴨間稻雜草比稻子漂亮,是三年來第一次失敗,也是因為氣候異常的原因,每年應該是種稻跟抓鴨同時,一起成長,今年是稻子不長鴨子長。

              鴨間稻是從小就有的觀念阿!只是後來為了方便,大家開始使用化肥化藥,政府也鼓勵農民使用,例如當時的好年冬,使用率99.9%,超毒的東西。現在你看到松字輩的都很毒,我也是最近才知道農藥是分紅標、黃標等等毒性等級的。以前的老農種了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咧。就是有什麼症狀跑去農藥行,他們就拿什麼什麼藥給我們,就照著用。他們為了賣農藥會誤導大家訊息。除了詢問農藥行之外也只能問農改場的專業人士。(辣椒的故事)

              花蓮人眼中的幸福:炯丞大哥訪談稿

              ◎陳星翰

              阿丞

              阿丞是台南人,長大之後搬到台北大學學的是運動相關科系出社會之後在台北做運動用品的業務員,六年之後來到花蓮念東華大學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班環境政策與城鄉規劃組,跟著戴興盛老師做有關有機農業產銷模式的研究,到現在已經待在花蓮一年半阿丞說,很喜歡花蓮的環境,尤其喜歡上學途中在鄉間騎摩托車的感覺。他當初會到花蓮來研究有機農業,一方面覺得自己不是那麼適合在台北的工作與生活的步調,另一方面是覺得健康非常重要,研究有機農業之前所學及服務的運動領域就與健康密切相關。為了研究大王菜舖子的產銷模式阿丞直接到大王菜鋪子打工,他負責開冷藏車到各農場收菜,而酬勞就是收的這些蔬果大家把這樣的打工形式叫做打工換菜;菜舖子裡有人打工換菜,也有人做兼職或全職領薪水,也有前來體驗打工換菜的朋友等等,總共大約20人,感情都不錯。因為負責的工作是收菜,會時常到各個農場走動所以阿丞與農場主人們建立起不錯的關係,這對於他研究時需要進行有機農場的深入訪談有很大的幫助。在訪談之前,阿丞會先擬出訪談題綱,並透過參與觀察持續追蹤農場與菜鋪子的互動關係
              碩士論文的研究,加上為大王往返各有機農場收菜,並在收菜的過程中參與觀察阿丞大哥對於「有機農業」有詳實的認識。他認為,這種不同於慣行農法的農業,是對於環境及人來說最友善的,因為生產者會避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肥料,以自然的方式對待土地,也因此才能種植出健康無汙染的作物;在畜牧方面,也明確要求「有機農場內的動物要順應其本性來飼養,必須要有戶外的走動空間;牠們的居住環境,要配合牠們的天然活動,所用的飼料也必須是有機的作物」。總的來說,要稱為「有機農業」是有一套標準需遵守的,政府也訂有嚴格的法令規範;而這些標準,使得生物、土地、消費者、生產者之間能處於一種生態平衡,真正達到永續發展。這也正是為什麼阿丞認為應該好好守護這些願意投入有機農業的農民。
              當問到阿丞畢業之後會不會繼續待在花蓮,他說如果在當地有經濟能力能養活自己,他會考慮待在花蓮。


              光合作用農場

              阿丞和我們就約在光合作用農場進行訪談。這個農場在鯉魚山腳下,附近不遠處就是木瓜溪,這一帶是一片平原,多半是荒地或是農地,沒有太多建設,視野極佳。大王非常喜歡這個農場,農場有一半的收穫都由大王收購。農場主基地大約三公頃,但耕地如玉米田,稻田,菜圃等等加起來可能只佔一半面積、甚至更少,其餘的田地保留作為生態棲地,包含兩個分別具有沉澱及過濾功能的生態池。他們大約每年會把池底的土挖一些出來混入耕地,一方面補充耕地流失的土,一方面是補充土地的養分。而家禽的養殖場,與其說是養殖場,不如說是片草原、是個植被完整並種有灌木的窪地。其他土地有些用來製作堆肥,因為用牛糞、粗糠等有機物發酵成的有機肥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堆放在空曠處當天我們看到好幾堆肥料堆,顏色由淺到深,顏色越深代表腐熟程度越為完整。有的土地建為工作寮,裡頭還有一個麵包窯。剩下的土地的就是一般用途:住家,工具間,甚至有些只是純粹的草原,頂多放幾個石椅種幾棵樹供休憩用。我們在農場旁看到一片荒地,佈滿雜草和鵝卵石,阿丞說原本這個農場都是像這樣的荒地,經過農場主人吳大哥數年的努力,才構成現在這樣的生態環境。初期工程浩大,要先清理雜草石頭,然後引灌溉用水路、種樹、挖池子等等。吳大哥一家世居花蓮,父親從事農業改良 ,而他自己在世界各地進行宗教服務多年之後,幾年前才回到花蓮來經營光合作用農場。事實上這個農場並沒有通過有機驗證,據阿丞的說法,吳大哥遵循的是一種比有機驗證更嚴格的生機互動農法,所以並不積極地想通過國內的有機驗證而是努力爭取生機互動農法的國際驗證;大王會負責將農場產品送驗農場則以產品折抵驗證費用但無論如何修習過樸門課程的大王有慧眼,很相信這個農場生產出來的作物,即使沒有通過有機驗證,他仍然願意收購一半的作物。所以後來我們就跟阿丞開玩笑說,其實根本不需要有機驗證,只要有大王驗證就好了。


              大王菜舖子

                以「享受新鮮,守護自然,支持農夫」為理念的大王菜舖子,就是一個支持有機農業的角色。阿丞和我們提到,為了協助有機農業發展解決有機小農的產銷問題,大王和花蓮地區好幾個有機農場合作,向他們購買農作物,給予有機小農合理的報酬,降低小農的損失。因農人「靠天吃飯」,價格受產量影響而時有波動而小農因無法滿足大通路的需求以致於通路受限甚至在價格方面遭受通路的欺壓,若由他們自行考量成本和訂定售價賣給大王,便能解決此問題。
              然而,阿丞說,一般交易中,買方都是盡力壓低價格,賣方則是想盡辦法提高售價,雙方猜忌拉扯,因此,大王菜舖子的這套買賣方式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大王與農民之間運用的是社會資本他與農民建構了穩固互助的夥伴關係為了支持眾多有機小農,大王的工作量也因此加重了。雖然大王可以直接向一些專門種植有機蔬菜的大農場進貨,來確保貨源的穩定、降低交通運輸成本、減少溝通協調的勞心勞力,但阿丞說,因為所關心的是小農,成立大王菜舖子的目的是想解決農村經濟與環境的問題,因此這條路,雖然累但大家都心安理得做得很開心。

              2011年6月8日

              能源

              今天這堂自然處理系統也是放TED

              新鄉村與市民農業_訪談阿燈大哥


              新鄉村與市民農業_訪談建泰大哥


              2011年6月7日

              報名田園藝攻隊用的自介

              我很幸運, 爸媽都是雲林人, 我們每年都回鄉過年, 所以雖然我在台北出生也在台北成長, 但我對三合院,甘蔗田等等對於農村的印象並不像一般網路世代的都市人只能由媒體灌輸. 隨著年歲增長, 心裡一股矛盾在醞釀著, 覺得在台北活得不踏實, 覺得台北不是我的家, 因為我的根不在這. 然而我一直沒有積極地去解這種矛盾的情感, 使得我大學生涯大半是在一陣囫圇吞之中度過. 直到一次碰巧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在新竹體驗農事的活動, 實際參與, 回來後像是潰提一般, 矛盾崩解, 累積已久的情感氾濫開來. 長期以來我卡在電腦桌前, 透過媒體了解世界, 了解自己, 很愚蠢也很危險. 我現在決定走出去, 走入農村, 找回我的根.

              6/6 記

              今天是端午節
              我不知道, 也不知道要放假
              好險有放假, 我跟阿鼻才能去新竹
              靠著陽春的HTC上的google map步行導航真的不大行
              挑了一堆很難察覺的小路
              結果到鶯歌就迷路了, 竟然跑到阿鼻似曾相識的路
              竟然是河邊的鶯歌收容所, 真的有夠偏僻
              到大溪附近再度迷路, 走到一條超級石板小路, 人走起來很愜意但騎機車會很顛頗驚險
              上了陡坡之後發現竟然被擋起來過不去
              雖然常走到冤枉路, 但有時小路反而有趣, 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像是古厝, 稻田等等
              到新埔那條路很棒, 大太陽下騎在縱谷間又直又長的路, 兩旁都是稻田, 好像到東部
              兩點從興隆路出發
              五點半才到阿燈的工廠
              阿燈很忙, 訪問半小時就下去看他的瓜了
              夕陽下,  地塹上的西瓜田微風徐徐, 很舒服
              下去田間走走, 把乒咕綁在電線桿上, 沒多久就發瘋

              回程google map步行導航又把我們帶向奇怪的路
              這次是墓園, 雖然天色全暗也沒路燈, 但還好是晚上七點, 如果是凌晨大概會抖到騎不下去
              順利回到家真的很幸運

              2011年6月5日

              [轉錄] 謝謝你,永遠再見!


              謝謝你,永遠再見!

              0
              收藏
              0
              推薦

              2011年6月4日

              6/4 記

              早上起來好像就在等著下午去游擊好好看

              2011年6月3日

              6/3 記

              早上找聲音素材

              廚餘回收

              神奇了
              今天打開放了大約兩個禮拜的廚餘堆肥(原本是要做烏咕便肥)
              裡頭有壞地瓜(裡頭已經黑黑的, 但他很神奇, 一直很香, 最開始還有荔枝香)
              地瓜的發出來的芽, 地瓜皮, 一些菜, 還有麻將桌撕碎的紙.
              桶子, 一直都蓋著默默放在陽台的窗戶下.
              大約上個禮拜發現地瓜長白菌絲, 不太擔心, 應該是好現象, 也不臭.
              今天早上翻了有大發現, 竟然裡面有水, 我心想不妙, 該不是腐水吧, 結果發現蓋子上都是水蒸氣.
              而且整個桶子完全不臭, 很神奇, 會不會是有類似發酵的反應發生產生高溫然後就有了水蒸氣?
              如果是這樣就太有趣了, 暫時不要加土看看會如何.

              7/5註: 這兩三個禮拜又放了一些蛋殼, 果皮進去. 兩個禮拜前開始有濃烈的果香, 這個禮拜有濃烈的酸味, 但還是在可忍受範圍內, 可能因為沒事就有打開也有攪一攪. 昨天晚上放了土之後, 今天聞感覺味道沒那麼濃厚了.
              8/15註: 最近兩個禮拜大約每隔四五天就會打開翻攪一次, 也陸陸續續丟進水蜜桃, 芒果, 米糠等等.
              8/20註:加入益生菌+水約300ml(稀釋約數百倍)
              8/22註:原本打開桶子要翻動才會臭, 現在一打開就臭了....
              9/22註:惡臭而且長果蠅的蛆..
              9/23註:昨天晚上翻動翻動, 蛆不見了(可能在下面), 也沒那麼臭了. 加入南瓜, 葡萄皮, 柚子皮, 玉米皮. 思            考碳氮比, 降低酸性(現在聞起來是臭酸味). 剛才加了半份報紙進去.

              面對一件作品

              Yannick知道我把那天在工地錄的聲音上傳了, 就在客堂上放給大家聽.
              有幾個人覺得是noise, 很受不了.
              Yannick倒是覺得, 拋去經驗上的直覺反應或是想要去創造一個畫面來對應的衝動
              面對那些聲音, 仔細聽那些聲音的所有元素, 反正"只有幾分鐘, 又不是一天到晚轟炸"
              我蠻同意的, 因為在拋去之後, 聆聽的過程中才能創造"a new way to explore something".
              聽吳婷儀的"we breathe", 我就有點刻意不要去想像一些畫面或故事性.
              可能我們過於習慣畫面與敘事性, 所以面對看似沒有context的, 我們自己就想自己補一個故事.
              這樣的聆聽方式會趨向狹隘.
              我想這是Yannick常常強調的一點.

              6/2記

              今天好玩

              2011年6月1日

              [轉錄] 狗狗吃的東西

              BARF的食材淺談

              6/1 自然處理系統報告樸門設計

              Permaculture

              5/30 記

              原本預計八點半出發去新遠東跟黃泰元找補貓籠材料
              後來在途中找到一家早餐店, 旁邊的巷子裡竟然是大安國小, 好隱密.
              然後就在路邊餵乒姑吃藥.

              到新遠東, 按照構想買了啦哩拉雜的東西.
              還自己切了鋁架.
              結果到地藏王發現那邊根本就有現成的材料, 一個廢棄的籠子和一片鐵網再加一些束線帶就搞定.
              後來跑到學校去拿了幾個內胎, 跟黃泰元聊了不少. 
              回到地藏王繼續做. 胡搞瞎搞搞出一個免灌瓦斯, 改用打氣的針筒.
              還有一個可以打氣加壓但是灌不爆的寶特瓶, 不知道寶特瓶到底可以多耐壓.

              晚上去黃榮噋大哥家開花東會.
              在仁愛路杭州南路附近, 高級地段, 豪華公寓.
              莫名其妙地接下了下次花東訪調營的總務, 上了賊船啦.

              一定是天意


              台灣有機農業元年
              1111全國有機農業日」開始登場

               

              Copyright @ 2013 DIY Is Yummy.

              Designed by Templateify & College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