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大自然學習設計
- 作者:孟磊
===起源===
- 1970由澳洲的Bill Mollison和David Holmgren發起
- 已於全球上百個國家廣為周知
- Permaculture = permanent + culture
- 1998引進台灣, 翻作"樸門設計", "樸門農藝"等等
- 照護地球, 照顧人類, 分享多餘
- 觀察自然. Bill在一次雨林中觀察有袋動物的經驗中得到啟發.他發現到兩種有袋動物和二十多種植物之間就能產生相當複雜的互動與依存關係. 促使生態系具有韌性的關鍵因素是生物間的互動, 互動使得生態系能夠在各種外力(氣候等等)的影響下維持穩定
- 創造模擬自然的系統 在系統建立之初, 任其展現演化的過程, 並視情況管理, 增加或減少系統中的成員. 如果經營得當, 此一模擬自然的系統能夠持續生產, 自我修復, 並且使人需要投入的能源與人工越來越少.食物森林(p.161)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峇里島, 村子裡的人在住家旁邊的森林裡就能取得生活中所需要的燃料, 草藥, 食物以及工藝用的素材.
- 與自然合作而非對抗自然 傳統農耕保有了很多和自然合作的智慧. 像是Bill有次到希臘, 發現種葡萄的老婦人, 總是在葡萄旁種玫瑰. 婦人說:"玫瑰是葡萄的醫生, 假如不種玫瑰, 葡萄就會生病", 背後的科學原理其實是因為玫瑰根本分泌的某些化學物質讓葡萄根吸收之後能抗蟲害. 另一個例子是在菲律賓, 一個種植香蕉的農夫在香蕉根部附近種植了豆子和辣椒, Bill後來發現其中原理其實是因為豆子能幫忙固氮, 而辣椒可以防止甲蟲攻擊香蕉根部.由此可見, 有時用自然之間一物剋一物的道理來解決自然的問題, 會比用不自然的化學撲殺方法來得更有效.
- 所有人都有責任從純消費者變成有農業生產力的人 仰賴大規模, 大量施農藥, 化肥的食物生產系統使得全球食物供應鏈成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活動, 並且破壞其他生物的棲息環境以及生態平衡. 因此無論是一個陽台, 數十戶的估用, 數百人的社區甚至數百萬人的都市, 都應該設計實務生產的系統.
===師法自然===
- 自然模式
河流的蜿蜒, 蜂窩的六角形, 葉脈血管的分支形狀, DNA水流氣流的螺旋. - 直條條菜圃 vs 傚法自然的菜圃 p.60
肺葉為了達到最有效率的表面積氣體交換發展出來的自然模式可以被用在菜圃上, 使菜圃的土地面積最以及農人的行動路徑更有效. - 網格型街道, 疏離, 長距離移動 vs 自然模式的街道, 社區關係緊密, 資源都在易達的範圍內
- 退化型投資, 生產型投資, 可再生型投資 p74.
退化型就是系統建立之後會趨向崩解, 需要不斷投入資源能源來維持運作, 如汽車. 生產型也會慢慢崩解, 但初期的少量投資後, 可以提供或支持更多能量的產生, 如腳踏車. 再生型投資就勢必有生命涵蓋, 擁有無限期自我修復的能力, 如生物多樣性高的森林.
===人人都是生活設計師===
孟磊在觀察動物時, 發現動物並不是只在環境中被動地生存, 在動物四處覓食的過程中, 會在路徑的土地上施肥, 甚至播種, 他們生命中的分分秒秒都在改變環境.
- 觀察與互動 "去問菜園!". 從多元的角度, 例如從植物的角度來認識太陽和天空, 或是從太陽和鳥兒的角度認識基地, 也從不同的時間或氣候狀況觀察. 孟磊實際曾和鄰居將一棄置並堆滿垃圾的土地清理乾淨然後請居民觀察. 他們發現小小的一塊地竟然有黃蜂在獵食蜘蛛, 而有蜘蛛代表這個生態系是個能支持蜘蛛生存的生態系, 因為蜘蛛是無脊椎動物食物鏈中上層的生物.
- 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 "不是蝸牛太多, 而是鴨子太少!". 當生態系統有某種物質或物種太多, 大自然的回應就是方地增加其他物種, 而非一味地將問題物種去除. 東西太多時(如雜草, 蝸牛)代表你沒有使用, 分配或重視它. 想想看加點什麼會解決問題, 而不是老是想要去除什麼. 例如孟磊面對房屋漏水的問題, 反而促成一個生態系的發展. p.194
- 收集與儲存當地的資源 地球上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能量轉換並儲存. 動物也是能量存在的表現, 是活動的能量, 雞獲得植物的能量後, 會幫忙把腐爛的植物或小昆蟲轉為肥料, 之後又成為植物和分解者的食物, 如此一來與環境環環相扣的食物鏈就能以循環方式儲存能量.廚餘和人類的排泄物也都能經過堆肥轉成有機質而成沃土. 人力也是種常被忽略的能源, 進口材料造屋 vs. 就地取材, 在地人工造屋也是一種回收在地能源的方式.
- 使用並珍惜再生性資源與生物性服務 孟磊的貓咪會捉老鼠, 還能在冬天幫忙暖被, 還能抓蟑螂和蜈蚣等害蟲, 所以孟磊就不必用到有毒的化學材料(黏鼠板, 老鼠藥等). 孟磊還有耕耘雞, 翻土豬, 也養固氮植物使他能不用化學肥料, 或是種植快速生長的樹木來當暫時性結構建材.
- 系統中的元素有多種用途 許多物品耗費大量資源能源卻只能提供單一用途, 而且用完就丟棄, 如牙線棒. 所以孟磊會提醒自己選擇較好的替代品, 避免購買這類只有單一功能卻又耗能的物品.
- 將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 p.108
孟磊的蚯蚓小農場, 是他用舊浴缸做成蚯蚓的家, 讓蚯蚓分解廚餘, 廚餘有多餘的水分收集起來可以澆灌種在隔壁的百香果, 百香果是落葉植物, 每年落的葉子又可以成為蚯蚓槽的覆蓋物. - 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 p.118
烘衣機, 瓦斯爐, 鋤草機 vs. 曬棉被, 太陽能鍋, 大鐮刀
===永續城市===
p.214
- 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服務: 設立一個堆肥專區, 可以收及社區的落葉, 廚餘
- 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 將落葉與枯枝堆成一堆, 並在週邊種植香蕉, 將廢物轉為食物
- 觀察與互動: 注意都市空間中的荒地或畸零地
- 將不同元素整合在相對的位置: 雨水回收桶安排在離蔡員最近的位置, 方便澆水
- 收集, 儲存在地能源: 用太陽能鍋煮午餐
- 有效率的能源規劃, 共同分享物資或服務: 成立"資源交流中心" 把工具, 家具,建材,園藝等材料和社區居民分享.
- 小而慢的方法: 踩著三輪車挨家挨戶回收珍貴的"餿水"
===我們可以做什麼===
- 善用屋頂, 陽台, 畸零地生產食物
- 游擊農耕 (可運用厚土種植法 p.186), 草坪以外的想像
- 雨水回收桶
- 生態廁所 (文魯彬)
- 廚餘堆肥
0 意見:
張貼留言